虽说车企跨界其他领域,原是无可厚非的,比如现在欧洲、美国疫情未见缓和,大众集团、“底特律三巨头”、特斯拉等纷纷转产呼吸机,早前国内疫情吃紧时,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广汽等也转产口罩等抗疫物质,协助民众度过难关;但从造车涉足到航天领域,中间跨度之大,烧钱之多,还是让人倍感意外。
事情最初是一些眼尖的网友发现的,4月17日,在吉利科技集团下属公司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网站,发布了一则招聘“火箭工程师”的信息。市场之前就有“吉利低调造卫星”的消息流出,莫非还真被实锤了?
随后热心(吃瓜)网友拿着消息找当事人--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求证,结果“如愿以偿”得到确定答复。
杨学良在微博中表示:火箭是买的,卫星是自己做的。我们招火箭总师是为了星箭融合,不是为了自己做火箭。他还喊话网友,期待4月24日中国航天日,更多干货(信息)在路上。
车企跨界涉足火箭领域,以前除了马斯克的Space X,还真找不到其他车企,不过与大嘴马斯克造火箭搭载富人“上天”旅游,或者卖给NASA不一样,吉利的“买火箭、造卫星”还是为了造车。
这还先得从上文提到的时空道宇公司说起,据目前公布的资料显示,该公司是吉利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重点组成部分。时空道宇设计的两颗低轨卫星已通过各项鉴定试验和测试,预计年内发射,而网站此次发布的招聘信息包括火箭总师、火箭结构工程师等职位,相信是为发射作最后准备。也正如杨学良所说卫星造出来了,火箭也买好了,就差“星箭融合”的关键步骤。
这里提到的低轨卫星,其实布局完成后,能为车辆高级别智能驾驶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可见吉利此举虽低调,但十分看好自动驾驶领域所蕴含的万亿级市场。
今年3月初,工信部发布《推荐性国家标准报批公示》,拟在2021年1月1日正式付诸实施,标志着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
诚然,现在量产车搭载的“自动驾驶”技术,普遍是L2级的驾驶辅助系统,例如越来越多新车配备的车道保持功能、带主动刹车的自适应巡航、并线辅助、倒车侧向制动等功能。而要实现L3或以上高层级(最高L5级)的高级别自动驾驶或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现在谈为时过早。只激光雷达、传感器等技术突破了还不行,各国要设立专门针对自动驾驶的法律法规,涉及到的道德责任层面要社会接受,更离不开各项大数据的支持。
不过自动驾驶的前景无限,曾有研究指出,未来汽车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人驾驶的汽车,一类是移动服务汽车。而车厂的盈利模式,不再是产权交易把整车卖给用户就算了,而是类似手机的“流量套餐”,对用户的出行服务进行按需收费。这里主要涉及三大核心--移动平台(车辆)、自动驾驶技术和用户服务入口:
“其中,自动驾驶将是关键技术,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出行服务平台的最大的运营成本项(司机的工资),直接决定了车企转型移动出行服务商的盈利潜力。”
这也很好解析目前自动驾驶的商业模式远未成熟,但有实力的国际车企和Waymo、Uber、百度等方案商仍争相重金投入。根据计划,吉利将在今年展开全球首个商用低轨导航增强系统验收,此系统的空间段、地面段、应用段核心技术完全自主,着实在此领域为自主品牌挣得了一席之地。
不过目前该项目披露的信息还不够多,大家也不妨猜测下,高精度的定位服务将能给吉利、领克甚至沃尔沃的车主带来怎样的体验,更好规避塞车路段?自动泊车功能应用的场景更多?自适应巡航跟车情况更贴近中国路况?相信在快来到的航天日上,能看出些端倪。
但说实在话,茶哥对吉利涉足航天领域一点都不意外,仔细看吉利集团的经营范围,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智能无人飞行器、航空设备、卫星传输、信息及数字化处理、互联网、物联网、计算机软硬件等。除了乘用车制造外,茶哥关注过的曹操出行、太力飞行汽车、易保科技、左中右微公交、吉利商旅等公司,背后都有吉利集团的身影。
可见吉利正在利用在造车领域累积的优势和资源,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商逐步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多年以后看回今天吉利涉猎航空领域,为转型迈出关键的一步。
话说回来,不知茶哥的粉丝中有没有火箭工程师,如果有真可以考虑吉利抛出的橄榄枝,从招聘要求看技术门槛很高,当然薪资待遇也会非常不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