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I-T作为长安汽车全新序列“引力”的首款车型,我一直非常关注和看好,因为从外观上来讲,它就已经很吸引我的眼球了。
![]()
但前不久的科技体验日,我本身就把目光更多的聚焦在了它的科技配置上。因为长安曾经说,他们现在造车,完全是想把自己产品的优势,通过高端科技,人工智能,人车互动来体现。
于是在今天的体验日的直播过程中,展现的几乎所有的功能,都是从“人”出发,为“人”服务。但,看完之后,我真的不禁想聊聊一个哲学问题——UNI-T的大部分功能,是否到了形而上学的程度?
我说简单点,就是某些功能,是不是已经发展成了,为了体现“我产品科技含量高”而硬加硬改的呢?
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感应翻盖式的全自动垃圾桶——但它仍然是一个翻盖的垃圾桶,这个智能感应就是“形而上学”的设计,它的工艺确实具有一定科技成分,但实用性和效率完全不如无盖垃圾桶或者脚踩式垃圾桶,且它有损坏的可能性——到头来还不是手掰?
就垃圾桶而言,只有自动垃圾分类,自动垃圾降解,一键扔进垃圾场等功能,才能称得上是“有用”的智能。
解释完了具象化的理念,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UNI-T。
1
![]()
首先,从直播过程中可以看到,车内有包括“我想听《花田错》”,“空调太冷了”等许多智能语音操作。但副驾驶的李总仍然不够满意,对于语音部分只打出了80分的成绩。他认为,还有许多可以通过语音操作的地方可以去完善和补充语音触发指令。
其实我觉得语音操控的出发点是好的,将来语音操作达到一定科技程度,我们很可能会见到一台0机械按键的汽车,而这一切的出发点,是希望驾驶员能够更少的操作方向盘以外的东西,注意力和视线能够更集中在路况信息上,让驾驶更加安全。
但后一秒,我又听到主驾驶的张总通过语音呼唤出了微信,拨通了通讯录好友中的语音通话,并在之后还演示了通过语音回复微信消息的功能。
![]()
长安一方面希望通过语音全权操作汽车功能减少驾驶员分心,一方面又在车内添加微信,支持文字消息回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不是在否认车载微信、语音输入的科技含量和便捷程度,我只是在探讨这两者的出发点和实际影响,是否和最初设计语音识别互动产生了相对立的矛盾——这算不算形而上学的一种?
OK,你可以说不算。
2
那车内摄像头照相功能算不算,在车内只要说出“我想拍照”四个字,在低速和静止的情况下,车内摄像头就会启动,可以通过广角镜头拍下车内几乎整个情况。
这个功能的意义是为大家解决出游时摄影师无法出镜的难题吗,关键是在车里也没有风景可言啊。
这算不算形而上学的一种?
![]()
OK,你可以说不算。
3
那以眼亮屏算不算,也就是中控屏幕,你只需要看一眼,它就会自动亮起。但点亮屏幕的前提是——你要把屏幕关了。平时自己驾驶的时候,会特地关闭中控屏的可以在评论里call1,我保证比例是万里挑一。
当然,以眼亮屏这个功能,真的非常的灵敏,你稍微瞥一下,它就亮了。但问题就在于,关闭屏幕开车的人自然是不希望屏幕被点亮,但任何瞥视中控的行为都能重新点亮屏幕,这样极高的误操作率也不是好事。
关屏幕的人烦,不关的人用不到——这算不算形而上学的一种?
OK,你可以说不算。
4
那提神模式算不算,也就是当系统检测到你眼皮在打架的时候,就会帮你打开冷空调,打开窗,放摇滚音乐,并语音提示——“检测到你困了”。我觉得如果汽车能够检测到人困了,最佳采取的方式无非两种,1,立马结束你现在的驾驶,清醒了再开车。2,用极度强烈的冲击让你足够清醒。
第一种方式是最为安全的,只不过对于自动驾驶的技术要求很高,但在长安已有的接近L3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面前,检测到困倦以后自动靠边双闪停车并不是一件难事。
但UNI-T选择了第二种方式,选择用开窗、放音乐这种不痛不痒的方式希望“唤醒”司机,这样的方式有一定效果,但绝对达不到百试百灵的程度。要我说,就在座椅底下放入隐形针刺,检测到打瞌睡就来一个千年杀——试问还有谁睡得着?
![]()
如果到这里,你还觉得这些功能都不是形而上学的话,那也没事,UNI-T想必就是你心目中的首选车型。
虽然我整篇文章都在质疑和反问,但我质疑的点从来都不是长安集团的科技水平和造车实力,相反的,我认为有实力做到这么细节,长安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极端的追求极致,就很容易走上为了“科技”而“科技”的道路,一时间就忽略了大家真正的需求和原本的出发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