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快速适应补贴标准的调整,国内新能源车企不得不每年都更换动力系统,并加速开发时间。
开发时间短,便意味着大多数产品在没有经过充足测试便推向市场。
产品质量无法完全保证,自然容易导致安全事故频发,更进一步影响了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信心。
同时,在时间和对手的压力之下,技术积累也根本无从谈起。因而,除在一些限购区域外,个人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愿并不强。
此外,短周期的新能源产品更给企业和社会资源带来巨大浪费。
2019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大跌”,不可否认是向“后补贴时代”过渡的反应,但其中不免也有补贴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
当下,虽然补贴政策的细则尚未出台,但从整个行业的反应来看,似乎也略显平淡。
这背后的“焦虑”也不难想象。大家都在担忧补贴思路是否会回到原有的模式中,还能否为整个行业的市场和技术带来实质性的进步。
换句话说,补贴政策的“鸡汤”效果已经在消退,未来如何换个方式增强这种“鸡汤”效果,也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