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其实倒真不是往那片神秘的土地上插个旗,或者写个“到此一游”证明去你过那么简单。
它更多的是要承受一种内心的搏击,把自己置身于一定要拼命的境地,你就不得不全情去投入,到那时,就会发现没有什么是不能适应的。只是在我们当下的生活里,基本上没机会让你体验到这种被迫要小小挣扎一番的“险境”。
但我之前完成的那场试驾,就是这样的一次体验。
当然,你想要驾驶一辆能适应所有地形的汽车,去完成一场惊险之旅,不一定非要踏遍世界各个角落,去美国、意大利、奥地利、摩纳哥、冰岛这些地方,我们的选择就在云南的腾冲,腾冲境内多高山,最高海拔3780米,最低海拔930米。
而且这里地处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大陆板块交汇处,地壳运动活跃,频繁剧烈地震曾引发火山爆发。光县城内就分布着90多座火山锥、火山口、火山湖,连当地人盖房、铺路用的石头都是火山岩。
我们的探险驾驶之旅从这里开始。
我们去往的是一座荒山,没有铺好的柏油盘山路,没有车开过的痕迹,地面上除了怪石就是黄土了。但我从来不担心任何一辆路虎会爬不上这里,你想啊,如果连它都趴窝,估计很多人要对尾标上的“LandRover”扔鸡蛋了吧。
到腾冲就到中缅边界了。在县城的中心街道上,矗立着徐霞客挥毫书写“极边第一城”的雕塑,整个腾冲还是坐在火山口上过日子的。地质学家说那些火山是休眠火山,一时半会儿不会闹事。
当我到达腾冲时,整个小城刚刚经历了一场滂沱大雨,天空却开始渐渐放晴,这恰如其分地替我表达了见到路虎揽胜星脉那一刻的心情。
那辆红色的揽胜星脉缓缓地驶入我的视线,为周遭那灰蒙蒙的无甚特色的街景平添了一抹亮色。我不是第一次见到揽胜星脉了,但新的发现在不同的环境中反倒接踵而来。我再一次看见车身上那些新的线条,长长短短,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被刻意凸显,或是渐渐收起消失不见。
就好像我在7年前第一次见到揽胜极光一样眼前一亮。同样都像是一台直接从车展的展台上开出来的概念车。它有标志性的蚌壳式发动机舱盖和悬浮式车顶,一看就知道属于揽胜家族;但新鲜的玩意儿又有很多,比如带防夹功能的隐藏式门把手、细长形的矩阵式激光大灯、倾斜角度更大的D柱等等。
老实说,在我看来,揽胜星脉最大的优点是好看,完全就是一款标准的看过图片就能让人产生冲动马上要去买下的车,至少我身边有不下5个人有类似的冲动。
这种冲动,路虎的设计师称之为“共鸣”,在极光之后,他们就经常提到这个词,他们觉得这种大胆的设计能激发起人们的一种共鸣。也就是在极光之后,你会发现设计成为了路虎的重中之重,设计师对产品有较大的话语权,工程师会尽量去达到设计师的意图,这有点儿像苹果公司的风格。
回过头来,我们怎么去看待揽胜星脉?
定位上它介于揽胜极光与揽胜运动版之间,算是开创了一个新的消费群体,但它又能吸引到那些想要升级车型的揽胜极光车主。它仍然属于揽胜家族,不光这样,它还和1970年的揽胜原型车有同一个名字——“Velar”。说起来,这个名字的背后还有一个秘密。
大概是1969年,路虎想要造一款有越野能力的豪华汽车,于是,一款独特的工程样车便被造出来了。当这款车从索利哈尔工厂的大门口探出车头时,大家还从没见这种样子的车,自然不会猜到它出自路虎公司。后来,为了让大家在新车发布时有惊喜,这些原型车的车头徽标打上了“Velar”字样。路虎甚至以“Velar”为名在伦敦南部注册了一家公司,这样一来,“Velar”便更能掩人耳目地取代“Land Rover”字样。
星脉和接近50年前的揽胜原型车拥有同一个名字,自然在他们身上,那些伟大而精妙的东西都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让人觉得特别熟悉。
但是,新的东西也一直跳脱出来,让更多人持续不断地增加着对它的兴趣。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揽胜星脉的内饰面料了。大多数豪华品牌车型内饰只用皮革,但揽胜星脉这次和Kvadrat合作,开发出一种高端的羊毛混纺面料来提供多一种选择。
Kvadrat是欧洲领先的高端纺织品牌之一,他们生产的顶级羊毛混纺面料,经常被用在高端家具上。这次是这种材料首次被应用于汽车行业。
羊毛有舒适的体感,而且摩擦时不会有噪音,它的视觉和触感跟高档西服的面料一样细腻。星脉的设计人员说,在开发新材料时,还把材料的手感一并考虑进去了,如果手感和它的外观一样精致,那他们就会知道这个材料选对了。他们还用了不同的混纺纤维和编织结构,多次测试后才找到一种最合适的组合来增加羊毛的耐磨性。所以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不知道脏了之后是否容易打理。
还有些小细节也很有意思。在揽胜星脉的真皮座椅表面,我注意到有很多小孔,这些小孔组成的图形就像钻石的切割面。在扬声器外罩等内饰上,也用了这种图案。第一次我没太注意,后来某次不经意地平视角度看时,简直像极了英国国旗的“米”字。
这是路虎有意为之还是巧合?问过路虎的相关人员,他们把这个称之为“第二眼阅读”,就是说可能是你在第二眼才会注意到的东西,揽胜星脉上有很多类似的让人惊喜的第二眼细节。
我跳上驾驶座,握好方向盘,居高临下的控制感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一台驾驶者之车。路虎一直觉得驾驶者应该有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所以一般座椅的前排坐姿要比其他车型高。
我这趟行程要先赶几十公里再到达那座要攀爬的山。途中经过省道和山路,抬头显示器(HUD)为我显示着当前路段的限速值。中控台上两块10英寸触控屏是亮点,界面设计很漂亮。星脉是第一款把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藏在人机交互系统里面的路虎,可能是为了化繁为简吧。中控区域变得异常简洁,视觉上科技感爆棚。
上面那块屏控制导航、电话和音响等基本操作;下面那块屏用来调节空调、座椅、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等。不过如果是强迫症的话,最好准备一块布以随时擦掉屏上的指纹痕迹。
在很多细节中还可以看出揽胜星脉有一个聪明的做法,它尽量去贴近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熟悉的方面,比如跟那些已经深受大众喜爱的科技产品的体验保持一致。
举个例子,我们用智能手机时是目视着手机屏幕,不需要物理反馈的;但驾驶汽车时,需要不低头的情况下确认是否更改了设置。这也是揽胜星脉选择旋钮控制的原因,不需要查看,就能给出物理反馈。
一路上,我一边感受着揽胜星脉不费吹灰之力驾驭的动力,一边明显感觉着越来越轻松的驾驶体验。虽然对于弯路并没有捷豹那么大的胃口,但是它的乘坐感受却舒服许多,揽胜星脉的公路驾驶特点是顺和稳,强调的是质感和舒适。
其实星脉不是很大,虽然它看起来很大。这一点大概是路虎的设计师比较擅长用一些元素赋予它更强大的气场。它身长4803mm,轴距2874mm,按理说内部空间应该很富余,然而并没有,后排腿部空间没有想像中那么大,比保时捷MACAN大一点儿,但比揽胜运动版后排要小。
一个小时后,我开到了要接受考验的那座山。这是一座荒山,孤寂、苍凉、荒芜的画风让人有点不寒而栗。但一长溜的揽胜星脉车队到来,让这里意趣盎然起来。
山坡有30度以上的斜度,再加上刚下过雨,抓地力不济的车不可来此逞能。道路特别狭窄,仅可以刚好容纳一辆星脉的车身,好在中央显示器中可以显示越野状态的车辆信息,包括前轮转向角度、车辆倾斜角度、车身四周的路况等等。
但说实话,前风挡外是蓝天和陡峭的山坡,左右车窗外是倾斜的天空和树木,我的注意力无暇放在显示器上,只是牢牢盯着左右后视镜,生怕一个偏差,便蹭在旁边的岩石上。
接下来的文字可能有纯软文嫌疑了,可我真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法。因为这位来自英伦的年轻绅士,在爬山的过程中全身的每一处都向外散发出特有的骄傲。
比如它的全地形进程控制(ATPC),类似于一种越野状态下的定速巡航控制,发挥前进挡和倒挡的作用,让车辆维持在1.8公里/小时至30公里/小时范围内稳定行进。当我开着车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它可以保持持续的渐进速度。基本上,只要管好手中的方向盘就可以了。
上山容易下山难,和上山的勇猛不同,下山惊险很大,一不小心就“rolling in the deep”。但揽胜星脉有陡坡缓降系统,只消开启,让程序介入便可安心。除了身体在车内不停地前俯后仰、左右摇晃之外,你想象不到自己的车正在下一个30度满是乱石的狭窄陡坡。
揽胜星脉用各种给力的表现为这趟登山画上了完美句号。当我下了山暗自得意时,对讲机里却传来教练的声音:“别以为自己完全掌握了越野技能啊,其实是车子帮你解决了。”
所以啊,这一趟折腾下来,倒也让我对揽胜星脉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有钱买星脉的你们,如果仅仅在城里用它,那最多用了它的三分之一,可惜了。抽个空带它出去转转吧,不然,只怕会委屈了那个渴望大自然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