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能源造车新势力有一些玩法普通人看着迷惑,没怎么卖车,却有大把资金挥霍,这靠的是不停地融资输血。时不时有报道说某某新势力好几亿收购老牌车企,主要是没落得快被遗忘的一些老品牌,这又是为啥?只为获得合法的“准生证”。
![]()
对成立不久的汽车新势力而言,怎样提高知名度,让消费者听过这个牌子是相当重要的,这样才可能有人来买他的车,但在这之前,首先要生产出这款车。那么问题来了,要想生产,需要有生产资质。
生产资质是什么?
我们常说的生产资质,一般指的是“双资质”,一要在发改委审批通过取得开工建厂投产的资质;二要在工信部按照企业和产品准入标准进行审核,通过后,该产品才能上公告目录、上市以及上牌。
要想拿到这“两张证”可不容易,前一张“证”被称为大资质,企业必须满足2年内建厂,3年内卖车;后一张“证”被称为小资质,需要满足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
拿到资质的有哪些?
近年来,新能源车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不完全统计,新势力造车企业近50家,但在这里面,只有不到20家获得了新能源牌照。例如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合众、陆地方舟、江淮大众、康迪等等。
![]()
这些是通过“申请”获得牌照的品牌,但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曲线获得资质的方式,那就是收购已有生产汽车资质的企业,代表有理想、威马、拜腾以及刚刚完成收购的小鹏。可以看到,这几家新势力反而是知名度更大的,斥巨资收购也是第一条路走不通,不得已选择的道路。我们来看看为了完成收购,它们都付出了多少。
收购资质贵不贵?
威马汽车通过100%收购黄海汽车而获得汽车生产资质,付出了11.8亿元。
电咖汽车借壳西虎汽车获得资质,作价10亿元。
拜腾收购一汽华利100%股权,只用了1元,但这1元很明显象征性意义多一点,因为它还得承担后者8.55亿元的欠债和职工未结工资。
理想汽车(改名前叫车和家)收购力帆汽车100%股权,作价是6.5亿元。
小鹏汽车通过收购福迪汽车获得生产资质,收购资金并不大,为1600万元。
![]()
可以看到,这些收购行为高的砸了十多亿,少的也投入一千多万。而且,这里面被收购的企业都是所谓的“垃圾股”,要么生产的车型销量不佳,要么陷入管理和经营泥淖,他们本身并不值钱,最值钱的是拥有的那个造车资质。
不过,相比按部就班但遥遥无期地申请资质,这种疯狂砸钱反而更加“实惠”,因为它比较可控,而且对于造车时间非常紧急的新势力来说,越快落实资质,脱颖而出的机会就大一点。
不拿“准生证”能行吗?
其实,没有“准生证”,缺少生产资质也不是不行。新势力要想合规造车,除了申请等等等以及砸钱买买买之外,还有另一种方式,那就是代工借腹生子,这个可以以蔚来做为代表。蔚来是以最早确定代工模式生产汽车的品牌,它与江淮汽车合作,生产ES8和ES6。
![]()
代工生产在效率上非常有优势,这能让新车快一些上市,避免被说成“PPT造车”。同时更早获得消费者的检验,有了实车体验反馈,自然更有“存在感”,知名度提升。另外,不采取自建工厂也能节省下一大笔费用。另一方面,作为新势力,在生产制造方面还是不及老牌车企有经验的。
从多个角度看,这种方式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案。这或许是蔚来李斌从坚持先代工后自建,到现在的疾呼“保时捷的工厂肯定比不上江淮的工厂”的原因。
编辑点评
之所以这张“准生证”那么难拿,是因为国家要严格把关。毕竟汽车生产是兼具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如果准入泛滥,会造成一连串的乱象,例如发展不善,会有大批员工丢失岗位,如果技术不成熟,甚至会导致交通安全等等,因此准入门槛被定得很高,这就导致了“一证难求”。各个造车新势力为了准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收购模式而言,对于被收购方也有一定好处,释放产能,盘活闲置资源,开辟盈利新模式,这也算是对这些黄昏车企的某种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