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吉利沃尔沃而言,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10年前,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顺利的走在了一起。10年间,吉利和沃尔沃均获得长足发展,实现了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和双赢。今天之后的下一个10年,这个小国家里的大公司和大国家里的小公司又会演绎出怎样的精彩?
10年前的今天,吉利并购沃尔沃正式签约会场内,当时任沃尔沃全球总裁兼CEO的斯蒂芬·雅各布为李书福披上西装外套的时候,场内场外的人都在为李书福叫好——这起轰动海内外的“蛇吞象”并购案大功告成。
![]()
但彼时的李书福脸上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轻松笑意,他深知吉利和沃尔沃只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路并不轻松,将沃尔沃“汉化”、管理策略调整、国产项目实施、三年扭亏为营是“眼巴前儿”就需要解决的难题,后续吉利与沃尔沃的技术、文化、体系等全方位的深度融合才是更大的考验。
并购项目完成后的吉利和沃尔沃,一直处在国内舆论的潮头浪尖,业界各式各样的解读纷至沓来,叫好者众,但也不乏各种质疑。“未来”这个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像泰山压顶般压在李书福和吉利头上——未来会怎样,谁也说不好。
最终的业绩单,让这个答案显而易见:2010年,沃尔沃全球销量为37万辆,过去的2019年这一数字已经提升至70.5万多辆;10年前,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十年后沃尔沃估值已达180亿美元。而在过去的一年,吉利也以136.2万辆的销量,成为中国自主品牌销量冠军。
![]()
对于吉利和沃尔沃而言,这些数据和业绩呈现出的都是一个双赢的状态。但在更深层次的语境中,这个双赢远远不止于销量数据和利润报表,文化的融合和体系的并进比其他更为关键。
可以说,过去的十年是吉利和沃尔沃彼此成就的十年:两个产品、品牌定位不通、文化和发展节奏并不登对的企业,从牵手到共生并没有太多的隔膜;单纯的市场层面,吉利是沃尔沃的跳板,沃尔沃则成了吉利的拐杖;在全球化发展层面,双方的战略一致性很高,未来共享全球化的方向前景可期。
也正是前一个十年的“1+1>2”效应,给吉利和沃尔沃的接下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而在下一个十年,更进一步的融合则会让吉利沃尔沃一起来一个“撑杆跳”。
![]()
吉利和沃尔沃的亲密度正在进一步加深。今年2月份,吉利和沃尔沃共同宣布了新的整合方案。资产的共同资本化,也意味着双方未来将会以更大的企图去考虑接下来的中长期发展。
同时,在技术融合层面,过去的十年吉利与沃尔沃主要是联合开发和采购,在双方公用基础架构智、零部件供应商的基础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技术体系的共享和整体的协同发展。但在新的十年,融合度更深的双方,可以在研发体系、平台架构和市场开拓层面有更深度的拓展。
对于沃尔沃而言,其已经通过过去十年的发展,完成了在欧洲、美国、中国三大市场的战略性布局,在生产、研发、采购和销售等方面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快速响应全球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
而在过去几年,除沃尔沃外,吉利汽车也依托一系列的海外并购、资本结盟等实现更大程度上的全球化布局,不仅纳入了戴姆勒、宝腾、莲花、英国锰铜、佛吉亚等更多有前景的战略合作方、整车企业和零部件制造商,雪球越滚越大,可以有更多的“玩法”。
对于吉利和沃尔沃双方而言,他们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除开提升在中国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之外,还要更加积极的拓展全球化市场,以及更好的应对“新四化”这个全球汽车产业大趋势。在这个层面,双方的进一步协同,无疑会让沃尔沃进一步巩固欧美市场,也会对吉利的全球化产生更大的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