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吉利与广汽先后对外宣布,两者分别与爱信共同出资成立自动变速器合资公司以生产6速自动变速箱···看到这个新闻,恐怕那些已经有些沉浸于自主品牌崛起开始大举反攻合资豪华梦中的人们又要从梦中惊醒了。
![]()
与爱信合资固然能降低采购其6AT变速箱的成本,同时也有希望透过合作的形式从中习得制造自动变速箱的技术法门。可回过头来看,爱信在华大举合资,是否会让自主品牌本以羸弱的变速箱业务发展愈发迟滞?
![]()
很多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大企业都遵循全球采购全球制造的生产流程,自主品牌与其花大价钱用以变速箱等核心技术的研发,还不如直接采购海外企业技术成熟且更先进的变速箱来得划算。更有人甚至建议自主品牌应跳过自动变速箱的研发,直接转向未来市场前景更为广阔的电动车的电机与电控系统的开发。此言看似无可指摘,却忽略了在电动车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日程仍遥不可及,没有变速箱意味着需要受制于人。
我们担忧的是:日前于中兴所上演的因美国芯片断供而致其发出“病危通知书”的事件会否在中国汽车企业中再度重演?而这绝非危言耸听!
![]()
自主品牌受制于外资变速器产能供应不足而被迫减产并非没有先例,最近且被广为人知的,即为去年广汽传祺GS8因爱信6AT供给不足而下调供应量。
有媒体统计,2017年采购和配套自主变速箱的整车数量约为270万辆上下。算起来,自主变速箱占比仅为整个市场的十分之一左右。无论这个数据是否准确,国产车多配洋变速器是事实。简言之,大部分自主品牌仍需察言观色,受海外供应商掣肘。而从“中兴芯片事件”我们已经不难预见,倘若自主品牌继续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中国汽车走向世界不过一场美丽的乌托邦。
![]()
大众有自己的DSG、丰田有爱信为伴,如福特、通用、本田、马自达等等国际一线汽车制造商无一不拥有自己变速箱或是共进退的战略伙伴。而且我们还不难看到,这些国际车企即使部分车型未使用自家的变速箱,也多是采购本国合作伙伴的产品;大范围甚至全品牌车型使用外企变速器的现象仅存于中国。后起之秀韩国现代,也构建起了一套广受认可的变速箱体系。这些巨头们心中都很清楚,自己手中所握有的技术将决定未来生死。
说自主品牌不思进取的确有失偏颇,客观来看,自主品牌也从来没有忽视过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这其中就包括了自动变速器。早在2008年,在国家发改委牵头之下,12家自主品牌组建的中发联便与博格华纳合资,共同研发生产双离合变速箱。
![]()
只是兜兜转转,自主品牌虽拥有了像吉利、比亚迪、广汽、上汽等数家具备生产双离合自动变速箱的企业。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与世界一流的自动变速器相比自主品牌还是有一段差距;且自主品牌变速箱研发多以DCT双离合为方向,能生产AT变速箱者寡,仅有东安、盛瑞、万里扬、双林(收购了吉利的DSI)等寥寥几家。而个中差距有多大更无需挑明,大家只需看到多少自主品牌选择爱信、ZF等供应商,并以此作为卖点向消费者推销便可知一斑。
我们从来不反对自主品牌采购外资的零部件,只是忧心中国汽车产业对外资太过依赖,以至于日子过得太安逸,思想麻痹落下了居安而不思危的毛病。
![]()
爱信6AT固然成熟可靠口碑优异,可是丰田已经在向下普及8AT,别克、雪佛兰的主力车型也开始列装上9AT···在节能减排大势所趋,多AT变速箱都开始大行其道的今天,爱信6AT是否已是廉颇老矣,它可利用的价值还能有几年?这些都是自主品牌需要思考的。
![]()
数年前,自主品牌还多在使用三菱的发动机,经过艰苦奋斗,以广汽传祺、长安、比亚迪、吉利、上汽、长城等为首的自主品牌相继突破,终于推出了多款技术让人信服可与合资匹敌的自主发动机,摆脱了对外资的依赖。在变速箱这件事情上,自主品牌们可否再奋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