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的文革粉不少,他们为那个时代唱赞歌,老想回到改革开放前去重温所谓甜蜜的生活。上世纪70年代后期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具体是怎么样的?我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从1975年开始,家里柴米油盐采购都是我的事情了,我记忆力也算不错,还记得当年大致的粮油物价,现在整理一下下,看看改革开放前北京人民的“甜蜜”生活是怎么样的。
![]()
当时的普通人收入是多少,一个普通青年职工每个月的的收入就30多、40多块。大学本科毕业的技术员职称月收入是50多块。
![]()
北京的物价呢?买蔬菜水果没限制,米面肉蛋都是定量供应的。凭副食本定量供应的鸡蛋9毛多/斤(70年代一个月收入40元的普通职工一个月工资只能买40多斤鸡蛋,对比一下现在吧),凭副食本定量供应的肥瘦猪肉9毛多/斤,凭副食本定量供应的花生油0.85元/斤,定量供应的鲜牛奶要去专门的奶站去买,0.12元/瓶(200毫升容量,有婴儿的家庭才有资格买,一个娃一天两瓶的定量,孩子超过2岁后自动失去购买鲜牛奶的资格)。
![]()
买米面都要去粮站,凭粮本定量供应的糙米0.152元/斤,凭粮本定量供应的白面0.184元/斤。
![]()
关于零食吗,苹果糖1块钱/斤,水果冰棍3分-5分/根,北冰洋冰激凌0.15元/小盒。花生和瓜子呢?平时真见不到,只有过春节时凭副食本买5毛钱花生瓜子。
![]()
关于青菜价格,今天大家买菜都是超市,那时候是国营菜市场,北京大部分菜市场买菜部分都是开放式大棚,菜都是乱七八糟摆着。青菜随着季节变化,绝大部分都是本地产的菜,种类少,价格大部分都1毛多/斤,秋天卖的冬储大白菜最便宜,4至6分/斤。
![]()
前面说的是自己买菜做饭的开销,那吃单位食堂的呢?我从1977年开始中午在父亲单位的职工食堂吃饭,普通素菜8分到一毛几一个,肉菜2毛钱到3毛钱一个。如果饭量属于一般,每天三顿都在食堂吃大锅饭,一天的伙食费5、6毛钱就够了。如果一个单身汉,天天吃食堂且住单位集体宿舍,也不算太亏嘴,一个月伙食费不超过20元吧。如果日常开销再少点,那一个月能省下个10块钱吧。
![]()
![]()
其它开销呢?百货商店里普通一件外衣卖7块钱,一双布鞋4块钱。
![]()
单身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但是有孩子的家庭呢?那时一个北京家庭都两三个娃,全托幼儿园一个娃的费用是15-20元/月,小学生的学费每学期2.5元,买笔、教科书和作业本都是开销,同时这时的娃身体长的快个个都胃口好,这样一个家庭每个月不到100块的收入绝大部分都用在吃上了,且只能吃饱不能吃好,如果顿顿吃肉那用不了到月底到了月中就要坐吃山空喝西北风了。
![]()
70年代的北京没什么胖子,营养过剩根本不可能。北京绝大部分家庭的财政就是吃的财政,没什么余钱买其它东西。
![]()
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属于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生活在大城市肯定是饿不着(超级大胃王除外)。那其它地区呢?我开始觉得应该是全国人民已经不会饿肚子了,但是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最近央视放的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我都看了,其中有一集中的一句话:“70年代末中国人口9亿多人,2亿多吃不饱饭”…… 不改革真的没有出路了。今天中国的文革粉是吃饱了撑的还是脑子有问题,觉得挨饿比较爽?
![]()
上世纪70年代末的北京,电视机普及率不足1%,自行车凭票供应,不是有钱就能买的。当时最受欢迎的自行车品牌是上海产的“凤凰”和“永久”牌。一辆上海产凤凰牌26全链套自行车记得是173块,相当于一个北京普通职工4个月工资。当年中国家庭的“三大奢侈品”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
![]()
北京人穿的很朴素,一件衣服穿很多年很正常。为什么要穿旧衣服?并不是崇尚朴素,是真的没钱。
![]()
70年代的北京居民基本上家里都没有电视,想看电视那就要看看自己的单位福利够不够了。同时期国外是什么情况?1979年央视放了一个介绍日本的纪录片,一个数据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的日本家家都是彩色电视机,千人拥有轿车数量是200多辆。
![]()
这就是当年的生活,记得商品供应全面改善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人民收入明显提升,商品供应改善了很多,这个时候吃的方面比上世纪70年代有了明显的改善。
![]()
过往已发内容链接:
中国轿车消费中的一个误区 是不是前发动机舱盖越硬越好
俄罗斯原版AK系列突击步枪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三十年前日产汽车公司生产的大众桑塔纳
解放军炮兵部队中的法国卡车 Berliet GBC 8KT
90年代老三样之一 随意聊聊富康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