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大车企已经陆续公布了2月份的销量,和预想中的一样,整个汽车市场遭遇了断崖式下滑,没有一家车企例外。
丰田是近两年势头最猛的车企,但其2月销量仅2.38万辆,同比下滑70.2%;
同样强势的本田,2月销量为1.13万辆,跌幅达到85.1%;
国内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汽集团,2月销量为4.74万辆,同比下滑87.0%,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两大巨头跌幅均超过90%。
强如丰田、本田、大众、通用,销量都如此“不堪”,其余车企的情况可想而知。毫无疑问,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国汽车行业遭遇了有史以来的最大打击。
![]()
乘联会的月度数据显示,2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量为25.2万辆,同比下滑78.5%。整个市场大盘跌去近八成,消费行为几乎停滞。这其实不难理解,2月份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疫情的上升期,为了防止疫情恶化,大部分消费者都采取了居家隔离的防控措施,直接导致了购车行为的大幅减少。同时,各大经销商在2月中上旬几乎都没有复工,消费者即使想要买车也没有渠道。
诚然,各大车企都针对疫情做出了相应的措施,比如“无接触购车”、“线上直播”等,甚至还强化了产品的空气净化功能,但不管是营销方式的创新,还是产品的加强,都收效甚微,对于销量没有产生太多的抬升作用。
此前笔者在探店过程中得知,很多经销商2月份几乎没有新订单产生,当月的销量大多来自年前累计的订单。销售顾问在跟踪客户的过程中,得到的回复基本上也都是疫情期间不考虑购车,尽量减少出门次数。所以,新冠疫情对消费需求的抑制是车市大幅下滑的主因。
![]()
从批发销量和产量来看,2月狭义乘用车的批发销量只有21.8万辆,同比下滑82.0%,产量为21.5万辆,同比下滑80.6%,两者绝对数量都比零售量更低,同时下滑幅度也更大一些。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车企复工难度较大。即便不少车企在2月份已经宣布正式复工,但整个产业链并没有成体系的运转,外地员工返工隔离、人员防护物资不足、各地交通严查等都会让企业的生产受阻。并且,由于汽车产业链较长,零部件企业的推迟复工也对车企恢复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疫情期间由于消费需求和维保需求被压制,经销商收入来源减少,资金较为紧张,为了缓解经销商压力,多数车企都放弃了对经销商的考核。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经销商往往会优先处理节前积压的库存车辆,进货意愿较小,导致了2月批发量的大幅降低。
![]()
![]()
好消息是,阴霾正在散去。
虽然疫情还未结束,但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整个社会的秩序也在逐渐恢复。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3月3日24时,16家重点整车集团主要生产基地开工率已达84.1%,员工复岗率达到66.5%,除重点疫区外,汽车行业企业基本实现复工复产。也就是说,汽车产品的供给能力正在逐渐恢复。
从需求层面来看,由于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疫情对公共交通造成了一定影响,部分消费者倾向于自驾出行,有助于促进首购需求的提升。同时,政府此前已经提出“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随后,佛山、广州、湖南等地先后出台相关政策稳定汽车消费,政策的扶持对于需求的提升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乘联会的周度数据显示,2月第一周至第四周的乘用车市场日均零售量分别为811辆、4101辆、5211辆、16500辆。虽然绝对数量仍不算多,但每周的环比增幅相当明显,市场已逐渐回暖。
![]()
总体来看,2月车市的低迷是不可抗力导致,疫情在短期内对整个汽车产业链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并且这一影响大概率会持续至疫情结束后一至两个月。不过,从长远来看,疫情并不是长期存在的因素,随着疫情的结束,车市恢复正常是必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