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仍不能掉以轻心。为了减少病毒传播和受感染的风险,广大市民避免人多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纷纷选择私家车出行;再加上复工潮的到来,大家期盼已久的车水马龙的景象眼看就要恢复。广大车主开始担心私家车“抗疫“的问题。
抗疫持久,大家难免闻“毒“色变,如何让车内成为远离病毒的安全空间?
随车行走,如何做好消毒防范,不要让爱车成为流动的”带毒车“?
近期,有些车企为新车打起了“抗疫”“防毒”的主意,这些概念有必要吗?
一、车内微生物污染来源
车内小环境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微生物也不例外。车内微生物主要来自环境带入,包括驾驶员和乘车人带入,还有一部分来自车内物品由于卫生条件差导致的滋生。与车内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关系最密切的是军团菌、结核菌、非典型肺炎病毒、禽流感病毒、支原体和衣原体等。新冠期间,闻“毒“色变,车内跟肺炎有关的微生物具体危害如何呢?
1、军团菌:
1976年夏天美国欢庆建国200周年,费城某宾馆举行一次退伍军人会议期间,暴发严重的肺炎,相继有近221发病,出现发热、寒战、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是不是类似新冠肺炎症状!),34人死亡,死亡率高达15%。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发现,所有病人都与中央空调系统的使用有关。病原体是一种未知的革兰阴性杆菌,命名为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这种病后来被称作”军团菌病”,也有“城市文明病”之“美称”。室内环境中的供水和空调系统是军团菌的主要来源,如人工水环境如冷热水管道系统、空调冷却水、空气加湿器、淋浴水等有关。以湖北地区为例,2017 年对47家仙桃市辖区内宾馆、酒店和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的集中空调系统冷却水和冷凝水进行军团菌监测,47家公共场所有11 家检出军团菌,阳性率为23.4%。车内也不例外,研究发现,驾驶员可能有患军团病的高风险。汽车中蒸发器的铝制散热片,道路上的雨水坑以及未经屏幕清洗的挡风玻璃刮水器都是潜在的感染源。从挡风玻璃清洗器池中的生物膜释放的细菌可能包括军团菌,它们也可能从道路灰尘和水坑中的水进入汽车。
2、病毒
大多数呼吸道病毒都是季节性流行的产物,如流感、H1N1、MERS等,这次新冠病毒也不例外。它们通常在秋冬季发生,而在入夏后趋于结束。流感作为一种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几乎伴随人类的成长史。流感病毒通过至少两种机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呼吸系统分泌物的直接和间接传播,以及与落在污染物上的大液滴接触。所有呼吸道病毒的传播途径都是类似的。所以戴口罩防止呼吸道病毒传播,在任何时候都是简便有效的办法。
3、真菌
肺部最常见的病原真菌为曲霉、念珠菌和隐球菌。肺部条件致病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因此有着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点:念珠菌病病死率30%-40%,曲霉病病死率高达50%-100%。除了病原真菌,还一些环境真菌可能导致皮肤和吸入致敏,常见的吸入致敏真菌有:交链孢霉、芽枝菌、锈菌、黑粉菌、蠕孢菌、曲霉、青梅、镰刀菌等。
1月24日,武汉金银潭医院联合多家研究机构人员在《The Lancet》杂志发表了对99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其中对患者进行的检测包括通过RT-PCR方法检测鼻和咽拭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痰等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标本中常见的病毒,同时对这些患者进行常规细菌和真菌筛查。首次详细的描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合并细菌和真菌感染的现状。在99例患者中,合并真菌感染者4例(4%),高于合并细菌感染者(1例,1%)。4例真菌感染中,1例被诊断为光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感染,3例被诊断为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感染,其中患者使用抗真菌药物的比列高达15%。
二、私家车如何消毒?
1、病毒存活时间
离开寄主的病毒在环境中并不会立即死亡,新型冠状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可以存活约5天,视环境条件决定。新型冠状病毒怕高温,温度达到56摄氏度,30分钟就可以使其失去活性。病毒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可以存活数小时,在温度湿度合适的环境下能存活1天,通过物体表面消毒可以杀灭毒。病毒在干燥的环境当中存活时间也只有48小时,而且在空气中2小时以后,其活性会明显下降,适当加强对空气的定期消毒可以降低风险。总的来说,温暖湿润的环境可能增加新型冠状病毒在体外的生存时间。太冷、太干、太热对它们都不利。
2、私家车新冠肺炎病毒预防指南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新冠病肺炎毒私家车预防零时指南,在一般情况下私家车无需进行消毒,车辆处于空旷场所时做好通风换气即可,冬天开窗通风时,需注意车内外温差大而引起感冒。而在地下停车场等密闭环境时,则建议关闭车窗,通过空调内循环方式进行通风。司乘人员从公共场所返回车辆后,建议先用手消毒剂对手进行清洁,亲友搭乘后,也可以及时开窗通风。
只有在车内环境明确受到了传染源污染的情况下,应及时做好私家车车内和空调系统的终末消毒,其他同乘者应接受14天医学隔离观察。反复在车内喷洒消毒剂是没有必要的,过量使用消毒剂会腐蚀车内饰品,造成乘车人吸入或接触到消毒剂,带来更大的健康风险,是要避免的。
3、消毒方法
无明显新冠肺炎病毒接触史的私家车,若进行车内环境消毒时,可采用简单的紫外线照射、喷洒或擦拭消毒剂、空气过滤等方法,如果车辆搭载了车载消毒装置,使用车载消毒系统是最安全的方式。对于有新冠肺炎病毒接触史的私家车,应及时通报当地防疫部门,采用化学消毒剂,做好私家车车内和空调系统的终末消毒。
为科学指导公众正确使用消毒剂,充分发挥消毒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有效作用,国家卫健委组织消毒标准专业委员会编制了《消毒剂使用指南》,介绍了8类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主要有75%酒精、84消毒液、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
车内环境的消毒,能用物理方法(紫外线照射)就不要用化学消毒剂。可选择220伏带臭氧消毒的专业紫外灯照射。使用外置电源、自带电池或车载电源,接通电源之后,把紫外灯管放在车上座椅处30—60分钟,这时人必须离开。照射30-60分钟(功率8瓦,照射60分钟;功率15-18瓦,照射30分钟)。
使用75%酒精棉布擦拭能耐受酒精消毒的座椅、中控台、门把手、车窗、车门内板及方向盘等位置。建议同时将空调滤芯拆下来清洗,也可以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喷酒、喷雾、擦拭或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
特别提示:
紫外线和臭氧会加速真皮老化,不建议长时间使用。臭氧有特殊气味,消毒完需要开窗通风约15分钟左右,让臭氧味散去。
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液体,使用时切记远离火种。存放时远离火种、热源,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
过氧乙酸为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可刺激、损害皮肤黏膜,腐蚀物品,使用时谨防溅到眼内,皮肤上,使用时注意戴手套。
过氧乙酸溶液不稳定,应贮存于通风阴凉处,或随时使用随时配制,稀释液常温下保存不宜超过两天。
不可用过氧乙酸对车内金属材料消毒,配制消毒液的容器最好用塑料制品。
84消毒液的漂白作用较强,可腐蚀金属,对织物有漂白作用,不建议用于车内有色纺织品的消毒。
三、汽车防护黑科技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汽车行业也积极响应,各车企除了捐资捐物支援抗疫一线外,也纷纷推出了各种健康防护新技术。例如部分汽车企业推出了过滤性能更高的空调滤芯,提升了对更小粒径微粒的阻隔、过滤效率,有企业推出了智能化的车内消毒、灭菌功能,能够在驾乘人员进入车内前,启动空调换气及消毒、灭菌装置,还有企业已经搭载了人体健康检查技术,可实现人员体温测量等。汽车产品一直是多行业技术交融的产物,相信随着大家对车内环境健康的深入研究,会有更多智能互联的技术在车内环境健康防护领域得到应用。
关于疫情期间,私家车驾乘人员是否应佩戴口罩问题,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孙超副教授等人整理撰写了《汽车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建议》,并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给出了专业建议。
当车辆在空旷环境且车上仅有驾驶员一人时,可不佩戴口罩。
当车内有多名乘客时,须佩戴口罩,开空调外循环通风。
当车辆经过较为密集环境时,须佩戴口罩,关闭车窗、开空调内循环通风。
四、全民抗疫,安全用车
1、增强体质。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都有“欺软怕硬“的特点,所以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是根本的方法;
2、保护敏感人群。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者、慢性疾病患者等人群本身免疫下就低下,疫情期间应加强这些重点人群的照顾;
3、季节因素。冬春转换季节,温度天气易变,环境升温也为细胞、真菌等微生物提供了滋生的条件,但也不利于病毒的生长。眼睛不能只盯着“新冠”而忽视其它病原微生物的健康危害;
4、车内环境卫生。保持车内清洁、通风、干燥,适当日晒使车内升温,定期清洗空调管路,保持过滤效果,尤其应注意南方阴冷潮湿环境和阴雨天气下的防护;
5、采用适度、正确和科学的消毒方法,有有效杀灭病毒为目的,过度使用会带来环境压力、有可能接触人体皮肤和呼吸道,反而带来健康风险;
6、根据车况、使用频率、乘车人情况,做好风险防范,合理用车,安全驾乘。
致谢:上海市毒理学会、广州市华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本文提供的支持
参考文献:
Huang C, Wang Y, Li X,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J]. The Lancet, 2020.
2020年2月07日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系列十一 | “毒”挡一面 环境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2020年2月17日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系列十八 | 警惕新冠病毒肺炎合并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