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arakush
图|网络
在第一幕出现的枪,在第三幕中必然会发射。
(Earth C-137, 2028)
洪流联盟十周年,滴滴举宴,几千只人头在攒动,现场空调不太足。
唐装素裹的程维有些心不在焉。
前一天横空出世了一波负面利空,股价正应声坠落。等一会儿涮屏标题想必就是,“程维一小时蒸发XX亿”。
哼,一看又是在带节奏,还全是套路。公关战真是一届不如一届。可恶的是,明知如此,仍有不少人乱写一些10万+的真相,制造滴滴即将被干掉的恐慌。
显然,幕后的推手一定是牛油果出行。
这家发迹于深圳的新生代独角兽,路线共享和自动驾驶的算法的确先进,在珠三角的市占率相当猖獗,最近六个月内还连续拿了两轮巨额融资,不乏某个巨头的明确支持。
小儿膨胀,最棘手。
“下面,有请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先生致辞——”
司仪打破了他的忧郁。
他摸出了讲稿。这是助理的助理小杨连夜起草、再逐层润色而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大佬,怎么能在这些细枝末节上亲力亲为呢,那便太不分主次了。
但是读到第一句,程维就想捶胸顿足。
“感谢大家对滴滴的关注和支持。
大家今天来到这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家风华正茂、勃勃向上的公司,更是一份由勇气和信任所支撑的商业蓝图。
今年,滴滴成立16年。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滴滴是谁,滴滴为什么而奋斗。”
……诶,原创的诚意呢?
“2012年7月成立滴滴时,我们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用共享经济,让中国老百姓的出行生活变得方便一点。
然而作为一家年轻的互联网公司,滴滴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2018年,我们曾遭遇过一段至暗时刻……”
程维被唐装的衣领掐得有些心绞痛,并且逐字递增。一上来就说负面,这样的结构合适吗?扣鸡腿,一定要扣鸡腿。
那是他最不会忘记、也最不愿忆起的日子——滴滴恰6岁,年服务74亿次,日单超过3000万笔。
对外,他说,这个数字代表了滴滴已经成了中国乃至于全球最大的交通运输网络。
对内,这个数字则意味着滴滴从市占率、日单量、用户数等铺量型指标毕业,转而以收支平衡为考核,预备在18~24个月内启动上市。
所以,那本是有望在集团层面实现年度微盈利的元年。经历了网约车圈二次大战之后,滴滴终于得以张开双臂拥抱和平兴业的新希望。
然而商场的黑暗森林里,一切看上去是和平的时间只是战斗在尿歇。打脸的是,自己还老是嘹亮地宣布主场已结束——简直白读那么多战争史。
很快地,三战对手上线。
美团推出打车业务的那一天,他还在和王兴一起吃饭。两人相识很早,私交不错。吃饭的时候,他毫不知情,王兴也只字未提;直到吃完饭看新闻他才知道,不能愉快地玩耍了。
知道的时候惊讶吗?有人曾经问过。
他说,中国有350个网约车平台,多一个竞争者而已。
啧啧,他当时其实特别满意自己的淡定,侧漏三分霸气,为先前抛出的那句“尔要战,便战”,又增加一道意气风发的注脚。
到今天,他都觉得和之前的Uber相比,美团只能算作一个财大气粗的移民。而此前的实践已经证明,光烧钱是不顶卵用的。
快车是有壁垒的,在于交易市场设计和技术能力,是一个包括了技术、资本、效率、营销、品牌、政策等的全方位的竞争。
然而直到美团登陆上海,三天拿下三成市场,才让他意识到这是个纸糊的“伪”壁垒——快车市场尚没有进化到那么精细化竞争的程度,滴滴本身也没有完成壁垒的建设工程。
最终,美团仍旧是用的两头贴钱的原始方式,毫无压力地烧开大门。那一年,程维35岁,正在油腻的路上越走越远,却还是被说太年轻,轻率的轻。
“从没见过比我们还脆弱的垄断者:
用户跟别人跑了,一边跑一边还diss我们活糙杀熟补贴少;
壁垒沦为笑话,韭菜割不了,地界也圈不牢;
对手有巨头撑腰,新融资将至,新版图里还有我们周旋了很久都不得的自行车;
前途仿佛是一个恐怖游轮式的死循环,前脚正要踏入工业文明,后腿就被拖回石器时代,不得不继续抡锤子肉搏。一个美团倒下了,还有千千万万个美团会站起来。
每个人都在说,我们没有出路。
但是新的转机出现了,滴滴成立了洪流联盟。
得益于此,滴滴才能浴火重生,到现在成长为真正国际运营的巨制,全球范围内服务20亿用户,满足用户50%的出行需求。
据我们了解,除了滴滴,还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靠着广泛联盟的形式实现成功逆转。”
“鲁迅曾说,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这真是他说的。但在滴滴眼中,牛羊才能实现最大化的规模效益,猛兽反而没什么转化率。
而洪流联盟,就是一个积累牛羊的过程。在座有些老人应该还记得,十年前人们流行把这个过程称为赋能。
滴滴把自己在流量、大数据、产品运营能力和渠道网络等等资源,都开放给联盟的成员,授之以渔地给他们提供了在汽车租赁/运营、分时租赁、后市场等等领域的解决方案。
此外,还联合开发了专门为共享而设计的汽车,一起探讨了设计和标准,并推动大规模运营。
简单来说,我们和每一个盟友都做了一个滴滴化的产品。
第一批成员包括了北汽、博世、比亚迪、宁德时代、长安汽车、奇瑞、联通智网、车和家、大陆集团、东风、东风悦达起亚、一汽、广汽、吉利、汉腾、华泰、江淮、零跑汽车、四维图新、国能NEVS、雷诺-日产-三菱、上汽乘用车、时空电动、桑德集团、富电集团、特来电、丰田、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威马汽车、蓥石汽车、众泰等一共31家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
程维又开始郁闷了。他本来并没有打算非得完整地磕完31个企业名称,预备“等等”一下,谁知道到场的友军领导应声起立加戏了,31碗水说什么也要端平……
这个冗长的互动,让他想起第一次看到这么老长的一段,是在十年前的新闻通稿里。
当时,成立联盟的背景,是直白而明确的:所有人都意识到,出行/汽车将不分家。无论是笃信市场前景,还是为了左手倒右手消化必须生产的电动车,车企们都准备开干/已经开干出行业务。
但是,滴滴诡异的大度,却不是所有人都看得透:要把电动汽车成功盈利的经验复制给全行业,除了为人间多献出一点爱,动机是什么?
车圈认为,滴滴是在找背书,通过和大企业合纵连横来支持自己的行业地位;
互联网圈认为,滴滴是在讲故事,通过和大企业合纵连横来为IPO铺路。
实际上,赋能更是有效解决了滴滴死局中的第一环,用户体验。此前,以体验立足的网约车最难解决的就是用户体验问题。
著名网友Keso曾指出,网约车其实是一个各方都不会满意的市场,因为一个平台很难做到用户少花钱,司机多赚钱,平台本身还有利可图。所以无论是用户还是司机,都自带怨气,撒在滴滴身上。
Keso对比了淘宝,指出同样是多边市场,淘宝却不是这个情况。
因为在淘宝,平台是平台,服务方是服务方,平台不参与服务,因而可以作为服务的仲裁者,用户可以就服务方的服务质量向平台投诉;而在滴滴,出行平台自身就是服务方,而且是唯一的服务方,用户的任何不满,都是对滴滴不满。
而赋能车企之后,车企便能直接作为出行服务方,而滴滴则将从前台躺枪向类似淘宝这样的生态平台转型,从技术、服务、运营、体验方面给予灵魂式的支持,但同时分散了成为众矢之的的风险。
第一个范本是大众。就在联盟成立大会之后没几天,大众便和滴滴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此前其实滴滴和车和家就曾说过要成立合资公司,但至诸大众,这个吨位毕竟是不一样的。
新的合资公司中,大众最初将持有40%股份,它的目标是提供约10万辆电动化或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产品,与滴滴共同组建一个运营车队。
这家公司后来成为滴滴出行版图中的里程碑,通过盟友去扩大市场、分管流量,滴滴才得以余力去打磨更精细的竞争力,让消费者和服务方把钱掏得心服口服。这里开始,滴滴才谈得上建设壁垒。
“开放的背后其实是专注,只有专注才能看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也才能有真正的开放。
十年前,联盟成立大会上,我曾这么说。
今天我很骄傲地说,滴滴做到了!”
“滴滴是用科技改善人类生活的壮丽事业。我们已经改变了几亿人的生活,未来我们将成为全球几十亿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请和我们一起,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演讲完毕,台下掌声雷动,谁知道混了几成的感动、木讷和巴掌。
程维坐了下来,心里盘了两件事。
首先,这个写稿的人必须开掉。
至于牛油果出行,明天就和Jean去趟深圳,看看怎么着把它给收了。这个地步了,确认一下地位顺序还是必要的,小桔面前,其他水果都不算个什么。
45岁的程维已经不再是那个要靠硬仗圈地的年轻人。技术不能把所有业务全都攫取走,技术是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
现在真正让他头疼的人是吉利。它和奔驰宝马的出行联盟,在利润率更高的专车市场,才是硬核对手。
大会结束,将近晚饭时间,北京正处在无限的拥堵中。
他正在刷着新闻。答案揭晓:原来他在一小时内蒸发了6个亿。一位相熟的媒体朋友给他微信虔诚地询问情况。
他看着眼前这座平静而沉寂的城市,仅仅写道:
“快车无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