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很多全新车企造车的必经之路,可以迅速解决造车初期的生存危机。国内不少汽车厂商也曾“模仿”起家,但却有着不同的境况。前有“双环CR-V”,后有“众泰途观”。双环汽车赢得了与本田的官司,却被市场淘汰。众泰汽车通过”模仿“一系列成熟车型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近来它的新产品也在强调自主研发,逐步摆脱”模仿“。
当长期被笑话的众泰汽车都在寻求创新,研发属于自家的核心技术的时,目前仍有一些汽车厂商长期沉迷“模仿”,这样的行为终有一天会被市场所抛弃。到底哪一些厂商仍孜孜不倦地“模仿?
野马汽车
对的,此野马就是那个把福特Mustang野马逼得只能改名的那个野马汽车。野马汽车也借此一战成名。先不论这件事情谁对谁错,野马汽车除了这件事引起热议之外,它还以“模仿’著称。
与众泰T600一样,野马T70不约而同选择了“模仿”途观。只不过相比于“众泰途观”,野马T70在做工以及配置都没有太大亮点,价格与话题众多的众泰T600相比也没有太大的优势,因此基本上在路上没有见过T70的身影。
最新的野马T80则转而模仿自主SUV王者哈弗H6,看来选择模仿的厂商都喜欢蹭销量冠军。野马难道天真的以为T80将近9万的起步价可以与正牌哈弗H6一较高下?
此外,野马旗下唯一的MPV车型斯派卡则“取材”与丰田埃尔法。我唯一担心的是,1.5L发动机怎么驱动斯派卡庞大的身躯。
大咖点评:此”野马“非福特野马,它除了”模仿“真没什么存在感。
君马汽车
君马汽车,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全新汽车品牌,成立差不多一年时间。它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在新车设计上直接“模仿”。
首款车型S70没有寻求“模仿”合资车型,而是转而“模仿”长城旗下的哈弗H6。熟悉的前脸确实让人记忆犹新。
备受关注的第二款SUV车型则“取材”于奔驰GLA,除了继续采用大嘴的造型之外,君马MEET 3完全就是一台经过改良后的GLA。熟悉的大灯造型,神似的内饰设计似乎在告诉消费者这是一台奔驰GLA,只不过做工以及用料出卖了它的身份。
另外同为轿跑SUV车型的马自达CX-4也难逃君马的毒手。全新SUV车型MEET 5活脱脱就是CX-4。神似的魂动前脸、溜背式的车身以及悬浮式中控都源于CX-4。“模仿”豪车还说得过去,模仿本就销量一般的马自达,君马到底咋想的?
大咖点评:众泰开始原创,闻名中外的众泰”皮尺部”只能加盟自家的君马汽车。看来以后想开始法拉利不能靠众泰,只能靠君马了。
红旗汽车
提起红旗汽车,难以避免会提及它曾经辉煌的历史,但也仅仅剩下缅怀而已。以它如今的境况,只能说是自己作死,不值得可惜。先不论它这些年花了多少亿的研发资金,然而推出的产品不是曲高和寡,定价高昂,就是没有亲和力、老气。就算是刚上市号称定价新低的红旗H5也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新东西。
宣称自主研发的红旗H5在外观上确实有了明显的原创性,标志性的红旗LOGO以及全新设计的外观造型令H5拥有一个运动化十足的造型。内饰同样有了自家的原创设计。单纯以外观、内饰来看,红旗H5像是一款全新的车型。
但了解红旗汽车的历史的人都知道,它喜欢用合资的老平台去打造车型。H7是基于皇冠底盘研发而来,而红旗H5则是取材于阿特兹。虽说红旗H5采用的是自己动力总成,不过其底盘架构直接拿来主义如何跟它”共和国之子“的身份相配?
外观运动、内里老气,定价没有优势,真不知道红旗H5这款换壳的阿特兹到底要卖给那些人。当被忽悠买了红旗H5的消费者知道真相后,说不定会去讨伐红旗汽车。
大咖点评:论资源,相信没有几个传统车企可以媲美红旗汽车。然而红旗汽车这些年所打造的车型,大多数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太大的作为。每次新车都说花了多少多少亿资金研发,你说花到哪里了?不能说,不能说。
小鹏汽车
按理说,新能源汽车有着传统车企不可比拟的优势,没有太大的历史包袱,在外观设计可以做更多的想法。小鹏最近刚推出的小鹏G3则没有做到新能源汽车该有的创新,依然选择“模仿”。
一个全新的设计元素刚出现的时会令人惊艳,但拾人牙慧就容易被人诟病。小鹏G3无可避免地拥有特斯拉Model X影子。外观与内饰基本延续了Model X的设计元素,因此也被誉为“中国特斯拉”。更不用提它当初在试装车期间,直接套了个雷克萨斯NX外壳就亮相的笑话了。
此外,小鹏一直号称自主研发自动驾驶技术,但目前小鹏所募集而来资金真的能够支撑到它产品成熟的那一天么?目前小鹏汽车核心的电池、电机以及电控系统都通过采购而来,由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导致它在面对供应商时没有太大的议价空间。选择代工模式也造成小鹏汽车在造车时没有太大的自主控制权,所以说小鹏G3这样一款没有太多自主技术的新能能源汽车预算20万元以上,我想更多只是为了继续忽悠资本市场投钱。
大咖点评:没有自家的工厂,核心技术选择外购,属于组装的小鹏G3能否支撑小鹏汽车继续在资本市场忽悠”?我看悬。
对一些资金实力不雄厚的全新造车企业来说,在造车初期通过模仿(山寨)一些成熟的车型以迅速推出产品无可厚非。不过当解决了生产危机后仍然寻求模仿就有些不思进取了。模仿是容易上瘾的,不需要太多的研发压力就轻松地做到在市场站稳脚跟,相信没几个全新的车企可以抵挡住这样的诱惑。这也是不少传统汽车企业在模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缘故。
如果说传统车企在造车初期寻求模仿值得原谅,代表着未来、创新的新能源车企模仿注定被人诟病。相比于传统车企,新能源造车大多数拥抱互联网、资金雄厚,可以通过挖角迅速组建研发、设计团队,完全有能力去创新。事实是一旦陷入模仿,基本就失去了议价话语权。没有核心研发能力,没有原创性,谈何进步?中兴的教训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