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竞争越演越烈的当下,马自达两年不推出新车意欲何为?
特立独行俨然成为了马自达鲜明的个性标签。在涡轮增发发动机时代,马自达闭门造车,一心沉浸在转子发动机的世界;节能减排催促着各大车企向小排量转型,而马自达却痴迷于自然吸气发动机的浑厚中;中控大屏俨然成为了设计主流,就连奔驰都落入了“俗套怪圈”,但马自达大手一挥决定将在未来的车型中取消中控大屏。
![]()
马自达的不安分并不止于此,全球市场经济下滑,诸多大牌车企为了活下去,或采用“合纵连横”之道大肆结盟,或推出数款新车来抢占汽车市场。而马自达却反道其行,近日,马自达宣布,在2022年3月前,马自达将不会推出重要新车型,对目前现有车型也不会做出重要改款或换代。
放长线,钓大鱼
在马自达的品牌文化中,其一直在强调马自达是一个坚持不懈不断挑战自我的“越己”企业。而两年不推出重要车型,也许是马自达“越己”的一次尝试。
早在2019年3月,马自达曾提出要研发全新大型车平台以及动力系统,并称上述技术将把马自达品牌推向更高端市场,与奔驰、宝马、雷克萨斯等豪华品牌直接竞争,上述技术将耗费马自达大量资金,预计将于2022年3月前亮相。
据悉,马自达将于2022年3月之后可能会发布2台新车,一台是与丰田合作的6缸后驱车,另一台则是转子发动机加电机的混动车型。而这两台产品或将助力马自达达成自己的“越己”之路——助力品牌高端化。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坚持做自己或许可以活下去,但面对购车消费观念越发理性的消费者,品牌高端化或许才能助其“更上一层楼”。
![]()
作为一家刚刚年过百年的车企,马自达的这种做法并非盲目自信,业内人士对此认为:“冲击高端化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其要具备三大要素:核心技术、鲜明的标签和品牌溢价能力。”
而这三项能力,恰恰能在马自达身上得以印证。核心技术不用多说,创驰蓝天技术、转子发动机、“人马一体”的驾驶体验也让马自达担负起“技术宅”的美名。
而且马自达还是个标签颇多的品牌,个性、小众、情怀,有着很高的话题性,正因为马自达对自己的品牌调性坚持,使其一直不乏拥趸。虽然马自达在市场上略显小众,但其客户忠诚度始终排在诸多车企前端。
得益于马自达在市场上近乎固执的坚持,这也让马自达在品牌溢价能力这个问题前面挺起了腰板。在日本市场,马自达一直被称为“广岛保时捷”,而在中国市场,诸多车企为了年度、季度销量报表大打价格战,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固然使其拥有了一份漂亮的数据成绩,但在背面,是被消费者吐槽到伤痕累累的品牌形象。
马自达中国董事长渡部宣彦不止一次对外宣布:马自达不以销量论英雄,更不打价格战。现在回头来看长渡部宣彦的态度,这已经不是对汽车市场近乎固执的倔强,而是在放长线钓大鱼。
高端之路道阻且长
“为将者未虑胜,先虑败故可百战不殆矣”。孙武曾认为,作为不先考虑胜利之后的事情,先考虑失败后的局面,就可以百战百胜。转眼看马自达,其规避失败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在短期,一个在长期。
如何在两年之内活下去是马自达短期要考量的问题。2019年,马自达在华销量为22.7万辆,在中国市场份额已经不足1%,如此趋势发展下去,2020年马自达的销量只会越来越低,一旦马自达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全面失守,那么马自达就会丢失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它的坚持将没有意义。
![]()
并且根据马自达第三财季财报显示,第三财季,马自达的营业收入为8409亿日元,下降5%;营业利润下降至65亿日元;净收入为158亿日元,同比下滑37%。马自达方面表示,业绩的下滑主要是由于全球零售销售持平于37.6万辆,而批发发货量下降8%至29.3万辆。马自达对于整个财年,下调全球销量预期,预计整个财年全球销量将下降4%至150万辆。
马自达为了能在为期两年的产品空窗期内持续吸引消费者,其将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新技术,其中在中国市场,该品牌将导入创驰蓝天SKYACTIV-X发动机,该发动机可提供更好的燃油经济性,以及更大的功率和扭矩参数,该发动机将搭载于2021款马自达3昂克赛拉和马自达CX-30车型上。
不过在诸多品牌持续推出新产品,并且不断加码全球化车型于中国市场的当下,马自达此举略显力不从心。
熬过两年的蛰伏后,马自达也未必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中汽联高级顾问、中国汽车资深专家陈光祖对《一品汽车》表示道:“曾经丰田旗下的雷克萨斯为了打开美国市场,雷克萨斯也是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包括‘跪着卖车’的售后服务。最终,雷克萨斯经过30多年才取得了成功。”
高端化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始终怀抱着对高端化的这种敬畏之心,雷克萨斯用了30年才触摸到了高端化的天花板,而马自达也同样也许要差不多的时间。未来,马自达蛰伏已久的心愿能否达成,我们交给市场来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