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 | 钟昆
作者 | 关宇航
编辑 | 董梦帆
来自汽车葫芦圈的报道
其实这篇文章本来应该可以有另外一个标题的,比如叫“春节疫情肆虐,私家车或成最大赢家”;但是仔细想了想,什么赢家输家,所有人在疫情面前都是输家,2月3日新年A股开盘首日大盘暴跌7.72%,千股跌停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不过,之所以会有另外一个标题的想法,也确实是在整个春节的交通大环境中,私家车在交通行动力以及在减少接触方面真的是比其它交通工具有优势;一是没有被公共交通停运所影响,二是自己开车,不会与陌生人接触,减少了传染机会。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自己开车其实并不等于绝对安全。就以葫芦侠自己来说,因为特殊原因,在整个春节假期中,包括写稿件的今天,每天的生活都是两点一线的从家开车到医院,然后再从医院开车回家。
而这家医院,是所在城市能够针对2019-nCoV病毒患者的医院之一,有单独的隔离区,也有专门的发热门诊;所以,每一次进入医院到去到病房,葫芦侠都会面临几次检查,甚至从住院部一楼大厅到楼上病房的短短距离,光是用酒精洗手液洗手都要洗两次。
于是借着天天出入医院,和护士们混了个脸熟的机会,问了些关于接触传播的问题,就有了这篇文章。
开车也要勤洗手,“接触”无处不在
此前,根据媒体报道,广州在确诊患者的家门把手上发现了病毒,也就是说,病毒是能够附着在把手上存活,然后等待下一个人接触来获得传染机会。
而在这些天往返医院的生活里,护士们也无数次提醒过葫芦侠“小心接触”。
我们可以以“手”为媒介,看看即使是开车,没有接触外人,但可能会如何接触病毒。
假设一个场景,您开车在斑马线前等待,一个过马路的感染者没有佩戴口罩打了个喷嚏,飞沫沾染到了您的车把手上;这个是您很难注意的,也几乎是肉眼不可见的;然后不久,您到达目的地下车,或者下车后不久又上车,这时您至少有一次机会接触车门把手,而病毒就借势沾染到了您手上,一旦您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用手接触身体易感部位,后果嘛...
位置转移了第一次。
这还不算完,您开车肯定会摸安全带,肯定会摸挂挡机构,肯定会摸方向盘,病毒理论上都可能会继续沾染,这个道理,与摸电梯按钮沾染病毒是一个路数。
同时,2019-nCoV病毒还有可能通过粪口等途径传播。
这样一来,本来您脑海中认为安全的私家车也就不再绝对安全。
所以关于开车的健康小建议,还是那句话,即使是开车,也要勤洗手、少触碰。当然,对于“接触”也不必过分恐慌,病毒在不同物体表面附着后的生存时间是不同且有限的,并不代表您的每一次接触都是很可怕的。
私家车的空调系统是如何防护的?
疫情期间开车出门不仅能比使用公共交通有更少的接触机会,还在于不少私家车的空调系统是能够一定程度的做出防护的。
这一点,还要感谢前几年肆虐的雾霾天气与核心组分之一的pm2.5。
当然,如果您的爱车没有pm2.5的空滤或是pm2.5的空气净化系统,就当葫芦侠没说,建议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去4S店问问有没有匹配pm2.5的空滤,然后装上。
关于防护,我们首先要知道病毒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其路径主要依靠飞沫传播,病毒自身并不能直接“空投”;也就是说,虽然其直径一般在60-140纳米左右,非常小,但是还是要依托在“大得多”的飞沫上才能完成“传播”。
而飞沫的直径,一般大于5微米,也就是大于pm5;同时,即便是病毒依托于略小的飞沫核传播,其直径一般也在1微米-5微米之间,刚好是pm2.5防护的领域。
换句话说,只要您爱车的空调系统能够防护pm2.5的雾霾,也就能为您阻挡病毒,相当于这个空调系统就是您爱车的“pm2.5口罩”。而且最重要的是,汽车空调系统在工作时,无论是外循环还是内循环,无论压缩机是否启动,无论是怎么出风,都是会经过空调滤网的,您不用刻意纠结要怎么设置。
所以对于这一项的开车健康小建议就是在有pm2.5防护的基础上“开空调,别开窗”;而且考虑到现在自动空调这项配置相当普及了,您也压根不用考虑是否需要开外循环透气或者偶尔开个窗,正确的操作是打开“AUTO”就不管了,人家汽车自己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外循环透气,比您在那“瞎操作”安全的多。
而至于没有pm2.5防护能力的车,即便是您的爱车没有匹配pm2.5滤芯,葫芦侠依然还是建议多开车,至少比坐公共交通强,因为接触机会更少更安全。
写在最后
对于疫情之下依然有出行需求的人,开车真的是比公共交通更安全的出行方式,不过还是需要勤洗手、少接触,才能更安全的“拒病毒于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