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阑珊
2019年,是我进入媒体行业的第四年。
与过去三年不同的是,这一年里,除了遇见很多车,我还遇见了很多人。这些人包括公关、媒体、设计师、工程师,也包括车间工人、一线销售、改装发烧友,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他们比汽车本身,更能让我看到汽车与品牌背后的故事。
我喜欢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或是碰撞观点。
“丝”中见真,“犟”人匠心
比如2019年以来最令我记忆深刻的几个场景,都不是发生在发布会,不是发生在专访室,而是发生在车间里。
那天的主角是陆荣良,一位在吉利宁波北仑基地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冷冲压模具高级技师。
彼时他正在调试模具。他有一项特殊“技能”,就是用手一摸,就能摸出3~5丝的差别,100丝等于1毫米,一根头发也只有6~7丝,这是比头发还要细一半的“薄”度。
他是业内的明星技师,其最为人称道的事迹,是日本专家两个月都没能解决的难题,他只用了两周时间就顺利“攻破”。
2013年12月,吉利发现某款模具有些问题,为保险起见,从日本请来了一位在模具行业从业已达40年的专家,在花了两个月时间仍未找出问题原因后,陆荣良迎难而上,带领班组经过两周的日夜奋战,最终成功找出问题并解决,让日本专家也不禁刮目相看。
像这样发生在陆荣良身上的案例,不计其数。
因此,他得过的奖项数不胜数,“国家模具工技能大赛国家级裁判”、“全国机械工业百名工匠”、吉利控股集团最高奖项“书福奖”等等。
在吉利的制造基地里,还有成百上千个“陆荣良”。
已经在吉利工作十年的李浩,同样是车间里的“老顽固”。
有时候他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去检查试制现场的异况;也会因为试制车左前轮的细微异响,而失眠辗转反侧,然后对每道装备工艺挨个检查纠正;还会在哪怕一个螺丝出问题后,也要让相关班组开会复盘,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同事们都说李浩是个近乎苛刻的倔脾气,但李浩认为这是应有的职业态度,“这算犟吗?我不知道,我只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陆荣良、李浩们,只是吉利生产制造体系中的小小缩影。
在2019年全国第三届汽车发动机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中,作为此次参赛的唯一一家民营汽车企业,吉利代表队实现了团体、个人奖项的大满贯。这是对吉利员工职业技能的最好肯定。
就像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说过的:“吉利上汽车项目先从办学校开始,从人才培养开始……技师技工可以是高学历人才,高学历人才也可以是技师技工。”
这样的匠心,是吉利产品品质的根本保证。
有了品质,也就有了热销。
大道至简,创新为本
当然,品质不是热销的唯一条件。吉利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另一点不可或缺的,就是产品的独特性与技术含量。这也是在交流过程中,吉利人带给我的触动。
且近十年来,吉利控股集团在研发上已投入累计资金超1000亿人民币,按照李书福的说法:“未来,吉利仍然会保持较强的研发投入,不会因为短期的市场波动影响长期战略目标,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咬住青山不放松。”
李书福的态度非常明确:“一个汽车公司的运营投入一定要有科学合理的结构比例,其中最大的投入部分必须是研发,而不是简单地扩大产能。”
所以从2007年开始,吉利就致力于战略转型,从打价格战,变为打技术战、质量战,他们的研发支出占收入比始终保持在5%~7%,在业内属于相当高的比例。
包括人才投入也是如此,曾经在一次对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胡峥楠的专访中,胡峥楠告诉我们:
“我们有来自17个国家的116名外籍专家,都是来自各个国家最先进的技术领域;还有面向应届生的’大雁计划’,他们能为我们注入新的思想活力。我们对于人才的诉求是全方位的,从不同的国籍、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技术领域,到不同的经验层次。”
人才体系的全面给吉利带来的最直接成果,就是形成了全球化的研发体系布局,截至2018年,吉利汽车研究总院共获专利6800余项,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诸多荣誉。
具体到生产过程,吉利义乌的“微米工厂”就是最好的例子。
1微米等于1毫米的千分之一,相当于七十分之一头发丝的直径。这座高端动力智能制造基地的制造精度,已经普遍被控制在0~5微米之间,就连工厂里所有最终检测机,都是以1微米为基本标准,比行业标准2微米足足严苛了一倍。
而“微米工厂”也并不微,它是全球最大的高端动力智能制造基地,总占地面积788000平米,相当于110个足球场,发动机及变速箱综合总产能可达230万台。
在很多创新领域,吉利都是中国车企里的先行者。
比如2016年就搭载了GKUI系统的博越,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汽车”;2018年,吉利又成为首家实现L2级自动驾驶批量交付的中国车企品牌 。
他们还致力于从汽车制造商转型成移动出行服务商。
比如以B2C模式打造新能源出行平台的曹操出行与定位于高端专车出行服务领域的蔚星科技,携手腾讯与铁道部打造的“国铁吉讯”,与航天科工正在合作的“高速飞行列车”,还有全资收购的太力(Terrafugia)飞行汽车公司等等,都是吉利在“大出行”领域的布局。
可以说,吉利已经成为出行领域中最懂科技、科技企业中最懂出行的企业。他们的目标,是力争5年内,跻身全球汽车产业创新应用能力第一阵营。
创新为根,市场为果。在国家对汽车产业鼎力扶持、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创新的背景下,吉利所做的,就是顺势而为,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无创意,不设计
这种创新,也是由内及外的。
看过近几年形形色色的新车上市,你就会发现,在所有品牌尤其是中国品牌中,吉利汽车的设计最有新意。
比如前不久发布的吉利icon,独特的荧光绿海报色让人眼前一亮,隐藏式进气格栅令造型更简约,方盒子式线条和悬浮车顶,以及隐藏式门把手等等,这些极富个性化的设计元素和配色,让吉利icon的设计与功能实现了完美融合。
同时,这也是吉利首次将概念车直接量产,把概念车的科幻美学带进了现实。
我至今记得icon首发亮相的那天,直到活动结束还有媒体老师在问,icon的续航里程是多少?没错,大多数人潜意识里就觉着,这是一辆电动车。
为什么?
因为它和你之前见过的几乎所有车型尤其是燃油车,都不是一个路数。用吉利品牌销售公司总经理宋军的话说就是,摆一排车在那里,你应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辆;或许,还会第一眼就爱上这辆。而一般设计如此“出挑”的车型,都是电动车。
这都是吉利中西合璧的设计团队为整车带来的焕然一新。
比如吉利全球造型设计中心领军人白高颐(Guy Burgoyne),曾经在瑞典、澳大利亚、法国和英国都有工作经历,是业内顶级资深的设计师。加入吉利后,他很清楚自己团队的职责就是设计出既能彰显国际品质又具中国特色的产品。
目前,吉利的设计团队已经超过600人,遍及上海、哥德堡、巴塞罗那、加利福尼亚、考文垂等城市。他们在世界范围内交流碰撞,力图为消费者呈现更创新、更融合的设计。
从吉利博瑞的“宇宙回想”前格栅、西湖拱桥中控台、“回形纹”内饰开始,吉利汽车的设计就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发展至今,已经从模仿彻底变成了创新,就像白高颐曾说过的,“过去许多年,中国一直在制造汽车,不出十年,中国不但能够制造汽车,而且还能设计汽车。”
匠心、创新、设计美学,这都是对吉利奋斗者文化最好的诠释。
现在,吉利的奋斗精神已经走向了国际。
你会看到吉利有很多全球营销人,他们的工作环境,有时是零下三十多度的冰雪,有时是五十度的酷暑,走遍中东,横穿非洲,深入伊朗、伊拉克。
在这些营销人的努力与坚持下,吉利汽车在海外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其在全球共成立了313家销售网点,发展了18个国家总代,累计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与地区。
可吉利的目标,远远不止于此,他们希望走出一条专属于吉利的全球化道路,然后慢慢,“让世界充满吉利”。
从国内到国外,怀揣匠心与梦想,把平凡做到极致,就是吉利的造车信念。
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吉利能够取得今天的销量与地位,与这样的品牌信念密不可分。
这也是为什么迎着车市极寒,吉利汽车的销量排名却不降反升,今年前11个月,吉利总销量已经反超通用,排名全国车企第三名,仅次于南北大众。
而这样的成绩对于吉利和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来说,我想只是刚刚起步。他们已经成功找到抵御寒冬、将产品做“厚”的最佳姿势,正在向国际化的康庄大道发足狂奔。
属于吉利们的未来,我相信,一定更高更远。
↓↓↓ 点击下方,了解更不一样的吉利 ↓↓↓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