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龙
昨天看到复旦大学严峰老师的一条微博,深表赞同:“今天重看了《终结者2》,依然欢喜赞叹。
比如最后阿诺在铁水没顶时给康纳的那个点赞,堪称永远的手势。
在那个年代,技术刚刚为剧情和市场所需要的特效提供了全新的表现力,而传统的艺术趣味和追求依然还在,两者结合起来,就造就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不朽经典。”

看到这条微博的结果就是半夜心痒难眠,爬起来又恶补了一次《终结者2》。
虽然当年惊为天人的特效现在看也就价值五毛,但依然不影响我再一次把已经烂熟的情节看得津津有味。
眼瞅着复仇者们一次次刷新影史票房纪录,州长大人、史泰龙、哈里森福特们肯定要拄着拐棍起来骂街了。全在绿幕前拍完的电影能叫英雄电影?脸以外全是CG的矮子能叫主角?

(谁脸以外全是CG?谁TM是矮子?!)
�
在《终结者2》的年代里,流行之王还是迈克尔杰克逊;底特律活塞还在专注于干翻迈克尔乔丹;复联的铁杆粉很多还在襁褓中;而州长大人开的美式SUV还是以下这一款――

“《终结者》、《夺宝奇兵》、《星球大战》正好处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在这之前,因为特技还不发达,电影还更多地靠叙事和台词等传统表现手段。
到了今天,技术提供了令人目瞪口呆的视觉效果,结果造成了技术依赖,艺术性减弱。”
其实车和电影一样,在过度使用技术来保障成功的时候,反倒容易被人遗忘它的个性。凯迪拉克XT5的广告已经铺天盖地,我总是喜欢开玩笑地把广告牌里的美式都(du)会(hui)SUV念做都(dou)会(hui)SUV。
话说也没错,现在是个厂家都会造SUV了,如何保证个性就成了一个问题。

�
回想我之前开过的凯迪拉克们,个性从来都不是问题:老凯雷德上的桃木方向盘和壮实的怀挡杆、SRX锐利的尾灯和迟缓的变速箱、CTS-V充满肌肉感的动力和滑溜的后轮……以至于在开XT5之前,满脑子还都是对SRX挥之不去的印象。
所以,当我开XT5跑了5公里以后感受到的是一种惊喜。类似于骨折痊愈摘下石膏的一刻,发现许久未动的胳膊比骨折前还要有力。

SRX粗壮的方向盘有些不近人情,但XT5的方向盘却大小正好、触感柔和;SRX的内饰简单粗狂,但XT5的内饰却和欧洲对手们一样的细腻;SRX的悬挂SRX的换挡间隙足够思考一会儿人生,但XT5的变速箱……用的是爱信,很顺滑。
�
跑题一句,我曾在第一次开ATS-L的时候写过这样一条朋友圈:当一辆车变得更亲和之后,就连原来怪异的东西也变得顺眼。
之前冷利的刀子,现在也觉得是热情的火焰。我对于XT5的感觉同样如此。它再也不会倔着劲儿地自顾展示个性,而是变得面面俱到地营造舒适和豪华感。
有Bose ANC主动降噪系统的加持,XT5的静谧性令人难忘。继CT6之后,XT5也用上了流媒体后视镜。
它的视野是普通后视镜的三倍,对于后方视野的提升绝对是“黑科技”级别的。

但和XT5相处的时间越长,愈发有种“难过”的感觉。无论是之前开凯雷德还是SRX,很清晰地能感到驾驶感受是一个短板,无论是沉重的方向盘、迟缓的变速箱还是沉重的车身,都能让我记得这是一辆凯迪拉克。
而在试驾完XT5之后,对它的驾驶感受竟然被我迅速遗忘,甚至是与它的竞争对手们混淆在了一起。

欣喜的是,它终于不再是一辆“傻大粗”的美国车,而且全副武装的科技配置比他的欧洲对手们还要高上一筹;遗憾的是,除了依然锋利的外观之外,它能够展示美国车性格的地方已经不多了。
�
施瓦辛格在《敢死队2》里面徒手扯掉了一扇Smart的车门,说了句“这车还没我的鞋大”。

其实他所扯掉的是欧洲人对于汽车极致实用主义的旗帜,立了一面“老子狂拽酷炫X炸天的美国车根本不屑于和你们欧洲佬相提并论”的Flag。
不知道州长大人面对XT5这样越来越欧洲化的美国车,能否压住自己的暴脾气坦然接受?而我还会“贱贱地”怀念那种有些粗犷、有些瑕疵的驾驶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