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严谨的辩证思维来看,"鲶鱼效应"像是一个反智的谎言,如果从商业角度上深信这条理论,往往会作茧自缚。
在汽车电气化转型方面,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只不过补贴带来的推动,在退补之后会出现明显的戒断反应,这个时候我们想要借助外部力量来搅局,真的可以让中国新能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吗?
压力可以带来动力吗?
对于真正上进的企业来说,适当的压力确实可以助力它们变得更强。但更多的时候,已经适应赚快钱的企业家,往往会选择一条比较轻松的道路。
说白了,大量国产Model 3将会在2020年交付,而目前有哪家新能源汽车敢和特斯拉正面硬刚?
过去几年,我们把希望寄托于比亚迪。然而,现如今比亚迪正在忙着数钱,丝毫没有在国产特斯拉面前搭建任何可攻守的护城河。
2018年,比亚迪交付了52万辆汽车,净盈利35.56亿元。
2018年,特斯拉交付24万辆汽车,亏损超10亿美元。
从报表上来看,比亚迪超Niubi,但事实上比亚迪要真的行,特斯拉在国内将会寸步难行。
我知道会有些迪粉不服,但是要记住在市场上技术是技术、整车是整车,比亚迪赚钱的方式有很多,卖电池、装电控、但是如果把产品摆在消费者面前和特斯拉唱对台戏,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这件事儿换在其它车企身上也是一样的,中国品牌在意产品可以给用户出行带来更多的赋能,而特斯拉稳稳地站在纯电和自动驾驶领域。
特斯拉可以给中国正在发展新能源的车企带来压力不假,但是这种压力恐怕很难直接对目前的这些新能源品牌发展带来裨益,只会加重他们剑走偏锋的竞争心态。
越来越多的特斯拉们
过去的补贴政策,催生行事浮躁的车企加速实现产品电气化。各种油改电产品,加重了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抵触情绪。
在消费者眼中:这些产品根本没有为我考虑,就是车企用来忽悠补贴的。不管车企如何辩解,消费者就是不买账。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合资品牌转型电气化,如大众、日产等等,相比较特斯拉,他们对于传统车企转型电气化带来的压力更大,首先日产本身就是拥有成熟电气技术的品牌,而大众的平台造车能力又处于行业领先,MEB平台作为大众斥巨资打造的高端纯电平台,它产品还没怎么铺设呢,在技术舆论上就已经占据领先优势了。
这并非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要知道,汽车制造的四大工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换做是新能源汽车也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如果非要说大众和日产的电动车相比中国新能源汽车有什么劣势的话,只有三电领域,就连电池也可以通过松下和宁德时代这样的供应商解决。
面对越来越多的特斯拉们,自主新能源到底该如何破局?在未来三到五年,如何抢夺更多市场份额?这些就是自主品牌电气化转型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鲨鱼,特斯拉
明年国产Model 3开始大批量交付,马斯克计划产能是15万台,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也不过百万台,前不久何小鹏还指出,剥离出行服务/共享汽车公司、再把出行金融解决方案的产品拆分出来,真正以个人消费意愿购买的新能源汽车也不过十几万台。抱着借来的铁球称重量,越到后边问题越多。
特斯拉年产15万台能吞掉多少市场份额?我想都不敢想。没错,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我现在听到网上的一些声音是希望新政策能给电动车市场带来增长,例如加大基建力度、引导企业联合运营充电设施、鼓励充电站与商业地产融合等等。看起来招数是有点怂,但也算是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
当然,也有一些人站出来表示指出特斯拉的制造工艺并不是特别出色,甚至不如一些国产汽车的工艺。
这种思维就像是在球场上祈祷对手犯错,来赢得出线机会,抱着这种想法竞争的车企和国足还有什么区别!
最后:现在几乎已经看不到什么"弯道超车"的口号了,想想还真是讽刺。能超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