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当有人问我喜欢干什么时,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开车”,然后得到的便是一番曲解:当司机有什么出息,要当领导,找个司机给自己开车才是人生正道。哪怕我再怎么解释说只是喜欢“开车”这件事本身,也无法洗白大家对我的“没追求”的印象。
一晃将近20年过去了,看着汽车技术尤其是自动驾驶技术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很庆幸自己生逢其时,对“方向盘”的痴迷已经得到充分的满足,因为,或许我的下一代人已经不会再有任何“驾驶”汽车的动机和欲望了。
![]()
就在今年的日内瓦车展上,大众展出了一台名为I.D.VIZZION的概念车,它没有方向盘、仪表板和脚踏板,能够完全实现自动驾驶,整个车厢变成了一个干净利落的休息室,而且最重要的是,大众最早将于2025年推出该车型。这么掰着指头一算,似乎留给职业司机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记得有几次跟滴滴司机攀谈时提到自动驾驶技术,听完我描述的未来城市交通场景之后,他们的表情大都可以用一个“懵”字来形容。对于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没有继续学习的欲望和能力,且又没有其他特长的人来说,自动驾驶技术预示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将在何时终结,当然,这个过程可长可短,没有人说得准。
在我看来,快车司机还算不上是职业司机、虽然他们也是在靠驾驶技术吃饭,出租车司机可能更接近一些,再者就是更专业的私人雇佣的司机,公交车司机和长途客货车司机。这些群体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对自动驾驶这项“风险”的抵抗能力自然也不太一样。
可能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要数快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毕竟他们的工作场景相对程序化,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将乘客从A地点送到B地点。公交车司机其次,虽然市场上对公交车司机的资格和经验要求都是最高的,但是如果自动驾驶技术本身成熟了,公交车上可能就只需要乘务员了。长途客货车司机的前景与公交车司机类似,只不过前者面临的路况和场景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需要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驾驶技巧。最稳固的或许还要数私人雇佣的司机,因为他们大都会兼顾助理或者是保镖的职责,这些方面人工智能的局限性还很大。
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源地美国,司机面临的威胁已经引起了高度的社会关注。根据高盛在2017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当自动驾驶车辆饱和度达到峰值时,美国可能每月会有25000名司机失业,这对政府主攻的就业率来说将是一个大灾难。当然,这样的状况现在还没有出现,行业的发展决定着岗位的变化,当自动驾驶技术真的获得广泛应用时,势必也将催生出新的工作岗位,对司机来说,适应的时间应该会足够充裕。
有趣的是,司机并不是未来唯一受到威胁的职业,车间装配工人、加油站工作人员、银行柜员,甚至是记者,都是高危人群。此前美国一家公司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利用软件开发的模板、框架和算法,瞬间撰写出上百万篇报道,《福布斯》杂志都已经成为他们的客户,想想心中不免一阵发凉。
好在,我一向看好中国人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社会的发展变革是不可逆的,但人是活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当自动驾驶技术真的威胁到职业司机的饭碗时,希望大家都能找好自己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