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北京街景
![]()
1994年时北京街上跑的乘用车相当部分还是80年代的日本进口车,总体来说,路上跑的轿车、面包车和大客车的车型落后欧美日本8年到20年(二十年多年前中国汽车工业水平有限,合资车产量也不多,生产车型大都是落后国外一代)。当然,新款车也有些,1993年的进口车大潮中北京上牌的十几万辆新车中有几千辆是欧美日本的同步车型,比如上图中有一辆丰田Crona(T190)和一辆丰田海狮(H100)。
![]()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大发展中,北京出租车规模扩充到了1万多辆,那批出租车基本都是进口车。1992年北京放开了出租车经营,1993年迎来了出租车的新一轮发展,那时规定新上牌的出租车车身涂装都是黄色,为了降低出租车门槛,增加了面的车型(起步价10块钱,1块钱/公里),90年代打面的真是便宜。这时候的夏利出租车三缸发动机还是日本原装货,质量是后来国产机不能比的。
![]()
对于1994的普通北京人来说,轿车梦遥不可及,绝大部分人家里连空调还都没有呢。
1999年的北京街景
![]()
上图中大众捷达不少,现在大众老捷达在中国大众粉中是一款神车,大众品牌在中国的影响力最大,但是二十多年前可不是并不是这样,90年代初期北京老司机眼中的神车是丰田和日产。虽然一汽大众的捷达是1991年底开始生产的,开始并不被接受,并不是因为质量,它的问题是造型太家庭车了,而二十多年前的北京轿车主要是商务用途,不少人觉得开这么一个车谈生意没面子,还不如一辆桑塔纳。同样的情况还有富康,两厢造型的富康接受的时间要更晚些,随着轿车开始进入家庭,90年代后期才开始被市场慢慢接受。
![]()
1999年上半年时北京的黄面的还很多,不过马上要寿终正寝了(北京开始出租车升级行动,在几个月里淘汰了所有黄面的)。80年代进口的日本车到这时候已经十几年了,很多都报废了,但是在用依然还有,上图中我找到两辆,中间下方有一辆1980年左右进口的6代皇冠2.8,这辆车那时已经跑了有二十年左右了,我在北京最后一次见到在用的6代皇冠2.8是200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