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张传宇
编辑 | 老司机
连台风都识相转弯的国庆假期,却抵不过秋日突降的天气寒流。
这乍来的秋凉,就像连降一年的中国车市,既能催生出车企抗寒的体质,也能带来急剧的发烧感冒,谁都不能幸免,结果却因人而异。
因此,有人在急于自救,有人在忙着辟谣,有人却在默默变革,在汽车市场销量下滑的逆境中,滋生出的企业百态,正如秋风中的杨柳,摇曳多姿。
有掉队者将种种一切归结于大环境,但那是不成立的。
你没看到,前行者在默默探索,以“多方押宝”、“重金押注”的方式保持自己的步调,确保在“新四化”的黎明前,不掉队,跟上去。
所以问题来了,在这一波浪潮中,究竟谁能创造历史,谁又将成为他人历史的注脚呢?
蔚来还能撑多久?
李斌最近过得并不舒坦。
刚刚公布的《2019胡润百富榜》,李斌依旧排名前列,只不过是在财富缩水排名上靠前。当李彦宏身家缩水500亿、雷军缩水350亿的时候,胡润也给出了李斌身家缩水的数字,52%。是的,没有具体数额,只有百分比。
52%,怎么看都像是胡润维护大佬尊严的——小小遮羞布。
这也怪不得李斌,在被逼着承认四年亏损220亿元之后,大洋彼岸的蔚来股价,从每股3美元腰斩,只需要短短7天。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蔚来市值缩水87%,也不过短短一年。
投资者对于蔚来所有的热点变得愈加麻木。即使蔚来汽车在2019年第三季度交付了4799辆汽车,比第二季度增长35.1%,高于此前第二季度财报对第三季度交付4200台~4400台的预测,蔚来股价在收获10个点涨幅后,仍在继续下跌。
当初的“侠之大者,割美国韭菜”,变成了炒冷饭,众人逃之不及的不良股。
诚然,造车新势力还是需要一个“带头大哥”,来维护这一群体的尊严底线,尤其是在小鹏遭遇交付断崖下滑、威马陷入专利问题,以及蔚来的合作伙伴江淮汽车深陷舆论漩涡的时候。
平心而论,当第三季度蔚来取得交付4196辆ES6,以及603辆ES8的成绩,着实不易。然而,ES8与ES6依然在左右互搏、争抢存量,看不到缓解的迹象。
或许接下来NIO Space的落地,会带给蔚来更多的销量刺激。但是放弃自己对直营模式的坚持,引入不好管控的经销商模式,是不是就是对于既有模式的否定,回到了先前自己不屑、抨击过的老路呢?车主的情绪能被兼顾吗?
还有,加盟如何保证服务质量,蔚来是否会走入顺丰放弃直营、引入加盟、最终割肉换回直营一样的循环呢?一切不得而知。
另外一则消息,纳斯达克收紧了中国公司的上市道路,在市场资金收紧的情况下,蔚来或许仍不被美国资本市场看好。
那么,对于蔚来而言,是触达1美元警戒线被迫退市来得更快呢,还是知难而下自动退市来得更早呢?
特斯拉,别以为你稳了
9月底上海白车身的下线,并不能标志着特斯拉在中国“稳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后院火苗渐起。
一场围绕在特斯拉与松下之间的“电池博弈”,正在上演。一边是松下的高管表示,他们与特斯拉之间没有未来;另一边是马斯克抨击松下的运营速度,拖累了Model 3的生产效率。
这对自2010年因Model S结缘的跨国CP,终于不可避免地走到了合作的十字路口。
特斯拉对于松下的微词由来已久。崇尚自主解决问题、决策迟缓的松下文化,与马斯克推崇的面面俱到、亲力亲为的“纳米管理”,有着非常尖锐的冲突。
但是,双方股价、利益已深度捆绑在了一起。松下寄希望于特斯拉销量上涨,带动自我营收提升,拒绝价格的下调;特斯拉的诉求是电池价格的持续下降,从而带动更多的销量。双方陷入了典型的“零和博弈”之中,互不让步,就等于自陷死结。
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开建,或将这一矛盾公开化。
或许是马斯克惊叹于“中国基建”的效率,特斯拉入华之后,就开始了动力电池的多方询价,尽管多次否认定点定价,但是松下不再是唯一选择,已成既定事实。
在很多场合,无论是行业人士,还是斯拉车主,对于马斯克的个人魅力都推崇备至。但是,跨过大洋之后的马斯克,魔力不可避免地要打折扣。尽管特斯拉在上海挤走了蔚来,但是特斯拉在价格体系、客户关系上的反复无常,已经伤害了中国消费者的信心。
同时不要忘记,Auto Pilot对于国内路况的限制,2020年后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30-50万元纯电动的入场,就像一柄悬于头上咫尺之遥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迟早会落地。
特斯拉,别以为你稳了。
本周,一则没有准确出处的华泰、众泰、力帆、猎豹4家车企倒闭的“网传”消息搅动了业界。
众泰、力帆、猎豹汽车第一时间发表了辟谣声明,但是仍抵不过市场上的嚣嚣众口。纵使众泰、华泰们内心有多少无奈,但是无情的现实,总会阶段性揭开他们的真实面目。
市场在转寒,到底谁在“裸泳”,谁又是适合“冬泳”的种子选手,消费者在用脚投票。当众泰从政府那里疯狂拿地、华泰在北方疯狂采矿的时候,他们很难证明对汽车的“专一”。
不可避免的,当破产的“网传”消息袭来,无怪乎很多不问出处,不加核实的言之凿凿。相比众泰们多年透支、羸弱的口碑,人们对于媒体报道这几家车企虚假消息的指责,已经有了极大的宽容,反而对车企信誓旦旦的声明,有了更多的怀疑。
有趣的是,急于辟谣者未必如网传所言,反倒是迟迟不肯发声的华泰汽车,极有可能面临破产清算的终极命运。
市场的规律是真实的,第一批造车新势力集中倒闭的浪潮可能就在眼前。
8月份,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99.1万辆和195.8万辆,造车新势力13款车的总销量只有5000辆出头。那些个别交付量停留在个位数,甚至还在忽悠工信部审核的造车新势力,你不倒谁倒?
日产三进三出CEO
我们都被日本人表明的尽心尽责迷惑了。
日本作家近藤大介的《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中,指出了被世人所忽略的日本社会问题:日本人缺乏责任感!
从天皇与幕府的平衡,到近现代内阁与天皇的协同,使得每个人都在责任的背后隐身,拒绝做个人主义,更加重视集团主义的无责。
高傲的日产人,只能在最为艰难的时候,接受雷厉风行的戈恩,也正如中国那句古话一样,“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
当组织完备之后,他们都倾向于隐身于责任之后,避免抛头露面,但是不改高傲的官僚主义作派。因此,无论到什么时候,戈恩的西方个人主义,与日本的企业文化是冲突的,所以他的下台就不难理解了。
这意味着,寻求最终的组织平衡,才是日产最终的归路。
如同周旋于特斯拉与松下之间的库尔特·凯尔蒂,他曾在松下工作近12年,后来才加入特斯拉,正是因为其具备流利的日语水平、多年的东西方企业工作经验,才成为两大企业之间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或许,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新上任的日产印度裔COO,能够暂时弥合、息停东西管理层之间的伤痕与怒火,尽早结束日产-雷诺联盟内部的纠缠。
结语:
巴菲特说过,“当潮水褪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殊不知,当潮水褪到肚脐的时候,很多车企的泳裤已被媒体扒了个精光。
流量曝光之于汽车品牌,犹如水之于船,既能载舟,也是覆舟。特别是对那些丑闻缠身的车企而言,其就是任由媒体打扮的小姑娘。媒体的推波助澜,有时候就有影响公司股价的力量,甚至影响战略的调整、管理层的变迁。毕竟,“推特强人”马斯克有且只有一个,还不能被复制。
因此,对于所有车企而言,多一分真诚,少一些套路,你就离消费者更近一步。实在不行,像戴森一样大破大立、及时止损,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最后再说说销量,有人在增长,有人在下降。自主品牌阵营依旧哀鸿遍野,并没有上演止跌回正的好戏;反观合资与豪华品牌,则比比皆是正向增长的反弹。
此时此刻,正是考验车企“内功”的关键时刻,努力做到不“感冒”,最低最低也请你不要做一个“破坏大环境的人”。
—END—
ROAD
BOOK
为了人、车、生活的更好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