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次我国汽车市场“禁燃”的关键词是试点,但无疑引爆了车企、消费者对我国汽车产业接下来走向的关注。也许,燃油车退出中国车市舞台真的不远了。
8月20日,工信部官网上一则《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7936号建议的答复》的信息中明确表示,正会同发改委等部门对禁售传统燃油汽车等问题进行研究,并且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开展城市公交出租先行替代、设立燃油汽车禁行区等试点,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统筹研究制定燃油车退出时间表。
![]()
“视而不见”的车企早有准备
一时间,朋友圈被这一消息刷屏了。我总结了一下,朋友圈中“三大阵营”的状态不一:最活跃的是新势力车企,纷纷为其叫好点赞;自主品牌一半火热一半凉凉;而合资品牌几乎全体沉默,“视而不见”。
![]()
但从各车企目前发展的情况看,这“三大阵营”的心里活动应该反过来才是。事实上,这并不是工信部第一次提出“制定燃油车退出时间表”。早在2017年9月,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就在泰达论坛上就释放了“研究制定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的信号。此后圈内关于“禁售燃油车”的决定议论纷纷,但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
![]()
车企对于政策的信号是无比敏感的。在第一次“禁燃”风波后,已有不少车企宣布“停止销售燃油车”的计划,如沃尔沃提出2019年旗下产品全部实现电气化;长安汽车在2025年后全面停止销售传统燃油动力汽车;大众2030年前所有车型电动化;丰田2025年将传统燃油车种类削减为零;最狠的是北汽,计划到2025年在北京地区全面停止销售燃油车。
因此,对于工信部的“禁燃”消息最难接受的应该是消费者。
新能源车能否被市场接受?
关于此次禁燃事件,有网友调侃专家们最擅长三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与其轻言禁燃,何不多化点精力和财力研究非燃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环保性。
![]()
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市场已由“迸发式”增长转为负增长。比起传统汽车产品的瑕疵,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更让消费者担忧。今年4月,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上海某车库停运状态下无故自燃;几天后,一辆维修中的蔚来ES8在西安发生自燃,随后蔚来电动车事故频发,这让消费者从试一试的心态直接转为绝对不买。
![]()
可以说,即使是试点,试点地区的消费者也大多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此前就有专家强调,中国不适合立即出台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去年两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也在回应燃油车禁售时间表时表示,相比于确定时间表,“抓紧确定我国家新能源汽车在2020后的占比更迫切”。
有资深行业专家认为,到底要不要禁售燃油车,归根结底是市场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政府或者第三方机构。到底是燃油车还是电动汽车车,应该由消费者决定。分析当前的市场,燃油车仍然有足够的吸引力。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车企,首要解决的问题应是如何提升新能源车的安全性,改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成见”和使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