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小编在路上偶遇一辆没有后挡风玻璃的丰田坦途,刚开始还在纳闷是不是车主在越野时给玻璃弄碎了,只能“敞着”开。但后来发现是小编孤陋寡闻了,这其实是一个已经消失的汽车设计。
![]()
这个后尾门玻璃升降的设计,目前只有丰田车和模仿丰田的山寨车还在沿用。仔细想想还挺人性化的,假如停在不方便开启后尾门的地方,可以很方便的拿东西,炎炎夏日也可以开尾窗尽快降低车内温度。这个设计没有被沿用下来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成本高吧。
由此小编想到,以前的汽车上肯定还有很多像这样的“奇妙”设计,是大家不知道或者遗忘的。那么今天就来个猎奇搜罗,盘点一下如今再也见不到的有趣配置。汽车上每一个设计、每一个部件都有它的作用。比如汽车三角窗,这部分结构很多人都会忽略,也没有人认真想过,这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既然是窗户,为什么打不开呢?其实在上个世纪40年代左右,三角窗是可以打开的,主要功能是为了通风,这也是它为什么带一个窗字的原因。不过随着汽车空调和天窗的进步,自60年代后,可开启式的三角窗就被逐渐淘汰了。现在的三角窗又被赋予了新的作用,有的车型AB柱很粗壮,增加了驾驶盲区和乘员的压迫感。如果将粗壮的A柱拆分成两个三角形结构,中间加一个三角窗,在不影响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以增强车内的开阔感,减少驾驶盲区。而可开启式三角窗这种设计,现在我们只有在老电影里才能见到了。小时候见到大灯带雨刮器的车型,就会认为“这个车很高级”。比如早年间的奔驰、沃尔沃基本都是顶配才带这个功能。由于大灯形状不一样,所以雨刷工作起来的造型也各有不同,当时在路上真是一道奇特的风景线。为什么现在的汽车只有大灯清洗而不带雨刷功能了,小编分析了一下原因。首先是发生事故容易对行人造成二次伤害。其次应该是跟造型有关,现在运动风当道,车头设计越来越流线,不似早年间方方正正的车头容易积灰,还有就是成本高、容易坏。因此,现在基本用不到这么复杂的大灯清洁系统了。
倒车杆和大灯雨刷一样,曾经也是豪车的代表。最早出现在W140那一代“虎头奔”上。主要为了解决庞大车身造成的倒车问题。挂上倒挡时,车尾会升起两个金属杆,它的作用是方便司机参照方位。这也是奔驰进入电子时代前一项有意思的设计。W140在97款时取消了倒车杆,配备了电子倒车雷达,这一经典设计也就成了绝唱。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比较久远的一些经典老车,车灯是什么样的呢?没错,就是“翻灯”,也称作“跳灯”。可以通过开关开启关闭,在关闭后可隐藏在车前翼子板内,开启时车灯上翻,犹如跳出。在小编的记忆中,小时候香港电影和好莱坞大片里都不乏经典跑车的身影,例如马自达MX5、本田NSX、宝马8系、本田MR2、丰田AE86等,都是采用的这种“翻灯”设计。貌似当年如果没个翻灯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开的是跑车。论起翻灯消失的原因,第一点就是可靠性不高。如果在夜间或者雨雪天气能见度不高的情况下,出现机械故障导致大灯没有弹出的话,还是很危险的。另外和之前提到的大灯雨刮一样,凸出发动机盖的翻灯会造成二次伤害。而且由于翻灯要配专门的灯座和传动系统,复杂的结构必然带来高成本,使各大汽车生产厂商放弃了这种大眼睛设计。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大家看了没有?小编至今仍对主人公驾驶的那辆卡迪拉克“大火箭”,第二代De Ville念念不忘。这种早期的美国车第一排是就像个大沙发,可以坐三个人。
雪佛兰第九代Impala是北美市场上最后一款采用前排沙发座椅的量产车型。但随着新款Impala的上市,沙发座椅正式退出汽车市场。![]()
原因很简单,石油危机之后的汽车没有以前那么大,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宽,前排也就坐不下三个人了。如果只坐两个人也就没必要做成通座了,而且通座确实影响驾驶员开车。再者,车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如果没有中控的话,很多装置根本没地方放。
门把手烟灰缸这个设计,小编必须好好吐槽一翻。童年记忆中一开车门一手烟灰的惨痛经历还历历在目。现在网上随便一搜,各大车型论坛还有车主在求教怎么封死或去除车门烟灰缸,开车时经常自动弹开、弄得车里都是烟味,真是让人不舒服。随着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吸烟的危害,以及烟民数量的不断减少,车门烟灰缸这个设计基本已经消失了,估计再过若干年点烟器都会消失。
尽管这些设计由于不断革新而消失,但谁也不能否认它们都曾风靡一时,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让人们的用车生活更加方便,构成了汽车文化阶段性的记忆。那么,小伙伴们有没有关于消失汽车设计的美好回忆呢?有也只能在心里默默回忆一下吧。近期由于XX的恶意行为,导致留言功能被暂时关闭。![]()
长按点击“识别二维码”,进入车商城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车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