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是安进退位前的最后一个大招?没人猜得透,也没人明白,针对排放造假的事件江淮申请行政复议,未来的江淮究竟会因此走向何方。
“对机动车加强源头控制”,这句话出自国家生态环境部,如今看来,含义颇深。
先理一下时间节点——
7月4日,江淮汽车因部分载货汽车的车载诊断系统存在造假行为,对污染控制装置以次充好、冒充排放检验合格产品出厂销售,被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处以1.7亿元罚款,创下车企环保罚单最高记录;
7月6日,江淮汽车披露了《行政处罚决定书》;
7月26日,国家生态环境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江淮汽车已经缴纳罚款;
7月29日,江淮汽车向国家生态环境部递交了行政复议申请文件;
8月5日,该行政复议申请已经获得受理。
在车神探的上一篇文章《江淮被罚一个月期间:新能源成主要增长业务,奈何商用受掣肘》中,曾对江淮被开具处罚书后一个月的状态进行追踪,值得注意的是,在7月25日这一天,江淮汽车与潍柴在江淮汽车总部所在地安徽合肥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据了解,江淮汽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安进与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等出席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在新节能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合作共赢。
事实上,针对江淮汽车排放造假一事,网上冒出诸多言论,有的矛头指向江淮汽车,而有的矛头却直接指向潍柴动力。虽然,行政处罚书是针对江淮进行处罚,而我们亦没有过多的证据将此次事件与潍柴动力结合在一起,但是江淮汽车在7月份的一切所作所为,很是耐人寻味。
我们不妨去分析,第一点就是:江淮汽车申请行政复议,为何挑在了缴纳1.7亿元之后?
固然的,按照决定书的要求,江淮汽车必须在收到决定书后的十五日内缴纳罚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江淮汽车上半年的净利润尚且不足以拿来缴纳罚款,而偏偏的,在未申请行政复议之前,江淮就先行缴纳了。
或许,其中的缘由是,无论如何,江淮汽车还是得先缴纳罚款,再收集证据;其二,江淮汽车还有另一件事需要去确认——和潍柴签署被看作为战略升级的合作。
这种做法十分精明。不管怎么样,合作是已经确认了,没法反悔,而确认之后,江淮汽车才又集中精力去为自己讨回公道——可谓是反将一军。
当然了,这一切都仅仅是猜测,所有的结果和真相,或许只会在江淮汽车的复议成功后,才得以知晓。有一种很小的几率可能是,江淮汽车申请复议,只不过是为了希望减少一点儿罚款金额而已呢。
但是,安进希望看到的,只是这种结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