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我们做了《赛欧月销8012台?这是国产车的悲哀!》的选题,大抵意思在聊国产车突飞猛进的今天,还有人买赛欧这种廉价合资车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无论是拼设计,拼安全,拼操控以及拼质量,赛欧这种10年前的产物都已经跟不上主流行业的发展速度。
这种低端合资车,在透支消费者对合资车的信任,更是对自主品牌不信任的的一种侧面反馈。连赛欧都能热销8012台,你说是不是国产车的悲哀。
我将这个范围扩大,发现低端合资车销量占比仍然不小,8万以内的合资车:赛欧、威驰、K2、焕驰以及桑塔纳等车型,累计半年销量超越20万。其实选择合资车是没有错的,但低端合资车不建议推荐,为了压缩成本稳定利润,减配与不安全会随之而来。
什么是支持国产?同样的定价国产车实力不逊色合资车,支持国产是正确的,换个角度来看,7万的帝豪、艾瑞泽与同价位的K2、赛欧相比,选谁更好?
一些跪着的人,选择了后者。
这些入门的合资车能带来什么?一是品牌信仰落地了,开的起曾经做梦都要得到的合资车,二是品质的确是有保证了,合资车别的没有,质量的确相对不错。
但又失去了什么?合资双方都要获得等量利润,所以说减配行为之下,除了质量,综合表现力一无是处,智能网联这些配置且不敢想,设计、质感、操控、安全、基础配置缺失明显,无ESP胎压监测后鼓刹这些装备表现无法保证最基本的行车安全。
很多人说开车不是为了撞的,其实想法初衷是好的,但行车安全是相互的,你无法保证突发情况到来之后是否还能走出座舱,这很关键。
自主品牌其实不差,仅从家用车角度分析,同售价车型进行了一波逆势超越。
我们分析过同价位的国产车与合资车,当然这个售价区间是有限制的,仅仅从家用车角度分析,因为自主品牌过去10年深耕低端车市场,这使得对工薪阶层的调研做的非常好。
以吉利缤越来说,除了这个让人诟病的三缸机,整体表现已经比同售价的科沃兹、福睿斯以及低配朗逸更为出色,设计、乘坐感、驾驶感以及品质感都非常出色,当然不足是三缸机让人遗憾。
当然不说缤越,就说帝豪,6万余帝豪与赛欧、K2这些车型相比,你会发现首先自主品牌在这个售价区间已经逆势超越了合资车,安全性、配置以及用料做工都有明显的提升,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品牌号召力不太行了。至于品质,10万公里的帝豪该有的问题,K2也会有。
国产车已经在生产设备,设计这两个维度超越了同价位的合资车,当然这里指的是同价位。
李斌说的那句保时捷工厂没有江淮蔚来的好,其实是有迹可循的,他暗指机械程度的确是江淮蔚来更好,因为我们的加工机械都是全球顶级的供应商提供,不是ABB就是库卡,这在全球范围内是没有那么大资本来采购的。
以长城、上汽工厂为例,自动化率已经达到95%以上,电脑控制的机械臂让操作更加精准,这在不少品牌的海外工厂是看不到的。
除此之外自主品牌也拿出了该有的优势来弥补品牌短板,提供更好的车载智能配置来提升驾驶感受,进行AI互动来提升驾驶愉悦感,从市场产品发展方向上来说,自主品牌背靠互联网大中国时代有先天性的优势,在同价位合资车中,当朗逸还是手机支架的时候,自主品牌的AI智能语音车机已经装备使用,而且在硬件的调控上也在进一步的努力。
最关键的是自主品牌能拿出尺寸、安全、配置科技优势来补齐品牌以及品质的短板,虽然现阶段中国品牌质量上还稍显逊色,但这一短板可以在未来3-5年内迅速补齐。
如果聊技术,现阶段自主品牌已经搭建出核心技术体系雏形,长安NE发动机模块平台,奇瑞T1X以及长城双离合,核心技术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自主品牌目前有很大的量需要补齐,但这不是自主品牌不如合资车的单一借口。
毕竟从入门级家用车角度分析,自主品牌的表现力是超越合资车的,从行业上来看,国产车正在崛起,但有的人依然不承认,他们还在跪舔合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