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和我一样痴迷的人,儿时也屁颠屁颠的追着卡车跑,虽然不知道是什么牌子,依然傻开心.那个时候坐在驾驶室,总喜欢扳弄各种开关,总也不明白大人的力气怎么那么大,方向盘真重啊,总有一大堆的问题永远找不到答案。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照相机还是老百姓不敢奢求的贵重物品,曾经的那些卡车,只有在资料和教科书找到蛛丝马迹,很多珍贵的信息,也随着时间消逝了。网络时代的来临,拉近了卡友们的距离,让我们这些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有机会找到一个歇脚交流的地方。
看惯了现在各种高大上的卡车,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旗帜性的卡车元老。
● 国产篇
<>东风BM021
图片上这辆应该为北京摩托车厂早期的型号,标准的圆灯设计,侧门上面为帆布门窗,夏天可以拆卸,前脸设置通风窗。外形参考了当年意大利比亚乔(PIAGGIO)-ape.译名大猩猩。<>发动机采用同时期幸福250摩托车的两冲程12马力引擎。在当时,胡同小巷少不了它的踪影。在各大城市的汽车站,也成为当地的出租车,额定载重量500千克。
同时期意大利比亚乔-大猩猩(PIAGGIO-ape)
上海58-1三轮汽车
上海58-1三轮汽车,俗称“上海小黄鱼”,车型数字指1958年第一轮改型的产品,此车对60-70年代城市交通做出了巨大贡献,结构简单,通过性好,1982年初停产,有关此车的数据一直不多。外型参考同时期日本大发(DAIHATSU CM)产品,额定载重量1000千克。
1955年日本大发DAIHATSU CM
北京BJ130
北京130,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1966年定型,随后批量生产,解决了当时国内缺重少轻的局面。外型参考了丰田戴納(TOYOTA DYNA)同时期车型。发动机原型为苏联嘎斯21小客车75马力引擎,与当时的北京212吉普通用,额定载重量2000千克。
1966年丰田戴納(TOYOTA DYNA)
上海SH130
上海SH130,发动机采用当时另类的正时链条,不走寻常路,额定载重量2000千克。
在当时,上海SH130属于上海汽车厂的轻型车系,在南方有一定保有量。1980年后停产,目前国内的所有官方博物馆都没有此车的实车,实属遗憾。
<>跃进NJ130
跃进NJ130
跃进NJ130,原型为前苏联嘎斯51,在当时的布尔什维克的大家庭中,波兰,中国,朝鲜同时有此车型的孪生兄弟。发动机直列六缸88马力(解除限速后),变速器带有倒档锁销,离合器压盘设计甩锤机构,利用旋转离心力增大压紧强度。印象最深的是两块挡风玻璃分别有独立的电动雨刷器,仪表虽然与解放CA10相似布置,但转向指示灯为长条型,很漂亮,额定载重量3000千克。
此车有军用变型车,同时期的各地有大量的仿制车型,例如武汉130,井冈山27型等,产量不大。
上海SH141
上海SH141
上海SH141是比较常见的产品,采用液压刹车系统,额定载重量4000千克,早期上海汽车厂还研制过长头型,SH142平头车型,在当时很稀有。
解放CA10B
老解放CA10B,原型车为前苏联吉斯150,额定载重量4500千克。经历了几代外型的细节变化,早期的小灯尺寸较小,副驾驶玻璃是完全封死的,风扇叶片数量由四片改为六片。
东风EQ140
东风EQ140,额定载重量5000千克,早期老军帽版本的民用型,只有一辆在东风汽车公司的武汉总部。在上世纪70年代,实属罕见。
<>黄河JN150
黄河JN150,原型为捷克产斯柯达706(Skoda 706),早期的说明书上注明发动机带有排气制动,但实车从未见过。机械式转向机,没一般的力气真驾驭不了它。手刹的制动方式很有特色,类似铰链的结构。直感式仪表,造型很独特,用电设备极少,额定载重量8000千克。
原装的捷克斯柯达706(Skoda 706)
交通牌SH361
交通SH361,在上世纪70年代,是为数不多的<>重型卡车,产量不高。早期的圆灯版更是少见,额定载重量15000千克。此车资料不全,有知道的卡友接着补充。
<>长征重型车
上世纪60年代末,河北<>长征汽车制造厂(原北京新都暖气机械厂)仿制捷克太脱拉(TATRA),研制成功X<>D250,XD160两款重型卡车,目前能够查阅到的资料极少,此车配置12缸风冷发动机,具有典型的太脱拉底盘结构。在当时承担重型设备的运输,牵引任务。
● 东欧篇
由于历史原因,全球两个超级大国将世界推入冷战时期,那些年西方的生产技术突飞猛进,同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全面封锁。这也理所当然的,导致国内能够看到的异族,基本上是东欧的一些进口卡车。这些来自布尔什维克的兄弟国家,基本上工业基础处在同一水平。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车辆多数的维修都缺乏配件,往往需要改造,替换来解决。因此,东欧卡车的质量一度成为国人的笑柄。历史需要理性看待,各个国家发展的国情不同,每辆车都代表一个国家的特征和习惯。当揭开那一刻的片段,将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前苏联:MAZ(玛斯)-200
1951年,前苏联明斯克汽车厂开始批量生产MAZ-200卡车,采用了120马力四缸柴油机,首次使用四档同步器变速器。1962年开始,配置165马力六缸柴油机,其发动机罩的野牛标志比较特殊,代表其大马力特性,载重量7000千克。
在上世纪70年代,玛斯200(MAZ-200)一直是国内标准的重型卡车,载重量比解放CA10要大很多,驾驶室内部设置相对简陋,物质匮乏的年代,木质车箱是那个时期典型的特征。
● 罗马尼亚
外表其貌不扬,其出身来自名门,生产厂家为大多数人熟知的,位于罗马尼亚布拉索夫地区的罗<>曼(ROMAN)汽车厂,1954年,罗曼汽车厂得到前苏联的技术援助,以吉斯150为原型,生产SR101车型。我国在1956年也得到了吉斯150的全套技术,这就是解放CA10B。
Carpati SR-131
1958年,罗曼决定生产一种全新的车型,采用140马力V8发动机的Carpati SR-131诞生,载重量3000千克,在当时其研发水平远超中国。1964年,开始生产Bucegi(布切奇)SR-113车型,载重量5000千克,其全驱车型SR-114广泛装备于我国各大军区作战部队。
Bucegi SR113
Bucegi SR114
Bucegi SR114内饰
Carpati这个名字来自于(喀尔巴阡)山脉,Bucegi(音译布切奇)也同样是山的名称,Carpati与Bucegi两个车系外表几乎一致,其实这两款车的生产年份不同,吨位也有所不同,在国内极易被混淆。
● 匈牙利 Csepel(却<>贝尔)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4-1948年),匈牙利的汽车与拖拉机制造企业开始第一个三年计划,为了在短期内迅速建立起成熟的工业基础,国防部要求当时国内企业能够提供1.3-3.5吨的越野车辆,最终引进技术成为必然。
1950年,匈牙利拉巴(raba)<>卡客车制造厂,购买奥地利STEYR(<>斯太尔)公司D380卡车全套技术,开始生产Csepel(却贝尔)D350卡车,外型与原型车略有不同,简化了不少配置。
同时期发动机,引进当年著名的STEYR WD413与WD613两款引擎,WD413发动机也同时应用于拖拉机。
Csepel(却贝尔)卡车在中国有一段传奇的历史,1954年,匈牙利代表团来到我国,进行友好访问,并对高海拔地区的车辆行驶,提出了解决方案。
1956年,针对高海拔条件行驶的新车型HD420研制成功,并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测试,HD420设计师进行了多项重大创新,首次使用机械式进气增压器,靠曲轴动力传动,增压器设计在前保险杠下面,横向放置,以保证冷却。这一设计在同时期也属于比较特殊的类型。
Csepel(却贝尔)卡车出口多个国家,我国70年代后期,常见的最多的是D450与平头D750两个型号。希望大家提供这两款车的线索与照片。
● 民主德国IFA(依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国家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布尔什维克阵营的,前民主德国(东德)国营依法联营汽车厂,利用划入东德的原奥迪联合(现今奥迪为当时四家汽车公司重组而成)企业的霍希(Horch)3.5吨中型卡车为样本,从1947年-1949年开始生产新一代H3A型卡车,配置4缸6升80马力柴油发动机,载重量3000千克。战后霍希厂划入东德,并成为国有依法联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东德历史的可以百度一下。
我国当年曾经少量进口国H3A型卡车,俗称“中依法”,图片与技术资料存世极少。
1951年,民主德国国营依发汽车厂开始生产H6中型卡车,配置6缸9升120马力柴油机,载重量6000千克。
IFA H6
IFA H6
1955年,我国当时的汽车工业还处在建设阶段,因此IFA H6型卡车成为历史上第一批进藏汽车团装备。由于H6型在1965年停产,不再生产零部件,国内维修基本上靠自力更生,所以车况并不理想。
IFA H6
H6俗称“大依发”,由于其车箱长,载重量大,青藏线大吨位运输都需要它来完成。从1955年-1988年,大依发在青藏线服役33年,平均大修28次,单车行驶100万公里,车均运送物资3200吨。
IFA H6
至今,国内外仍然有大量的依发H6的忠实粉丝,其实不仅仅是澳洲有公路列车。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曾对“一车多挂”的运行进行过试验,其<>牵引车就是依法H6。
IFA H6
国内的老辈驾驶员对"大依法”褒贬不一, 以上这张照片中拍摄时间在1975年,当年胜利油田也有不少数量的H6,1984年受石油企业政策性淘汰,依发H6全部报废。
IFA W50
1965年,国营依发汽车厂开始生产新型的IFA W50系列卡车,很多国内的卡友对此车并不陌生,希望大家踊跃跟帖,说出你的故事。其实关于此车的身世,同样扑朔迷离.依发W50卡车实际上是前东德仿制美国的FWD型(全轮驱动)SU-COE型5-6吨4X4通用卡车。
第二此世界大战中,盟国之间根据租借法案,美国从1944年开始向苏联提供SU-COE型通用卡车.由于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战后苏联和东欧国家开始仿制这种卡车。这些仿制型号在苏军中服役达60年,并向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出口。中国在50-60年代也曾大量引进仿制的SU-COE依发卡车。前苏联的嘎斯66也同样借鉴了原型设计。
IFA(依发)卡车精彩图片
● 波兰
STAR 200
波兰人民在二战中饱受苦难,也成就了其民族的坚韧性格。1948年,在战后原纳粹军工厂废墟上,建立了FSC STAR(波兰星)国营卡车制造厂,参考了意大利<>菲亚特产品,生产的第一个车型STAR 20 。目前波兰星已被MAN收购,成为德国曼的子公司,其著名的品牌“STAR”已经不再使用,令人遗憾。
STAR 200
STAR 200
STAR 200
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小批量进口STAR 200型卡车。1964年,波兰FSC公司开始设计新型的STAR 200卡车,其驾驶室采用全景玻璃,为驾驶提供了良好视线,可以调节的透气面料座位,车内配置暖气和通风装置,驾驶室的隔音处理与密封经过精心设计。STAR 200驾驶室也被出口至匈牙利,RABA(拉巴)卡车其驾驶室来自波兰星。
STAR 200配置6缸S359型150马力柴油发动机,5档全同步变速器,液压制动(气推油),额定载重6000千克,允许拖带总质量8500千克的<>挂车。百公里满载油耗19升。其出色的油耗表现和承载性能,在国内第一批个体卡车经营者中,有着良好的口碑,成为发家致富的好车。
STAR 266
在STAR200基础上,我国曾经进口过6X6的越野型号STAR 266,在石油勘探,森林消防等领域有不俗表现。
JELCZ(耶尔奇)
1952年,波兰改造二战德国占领时期,遗留的军备工厂,重建了国营JELCZ(耶尔奇)汽车厂,开始生产卡车与客车产品。为了满足生产建设对大吨位载<>重卡车的要求,耶尔奇卡车的基本设计要求为,额定载重量8000千克,采用柴油发动机,并要求尽可能利用当时国内现有的材料和技术。
1955年,耶尔奇早期的?ubr(奔牛) A80型卡车进行了第一轮测试,其性能并不完善,配置S-56型6缸9升140马力柴油机,受驾驶室高度限制,发动机倾斜30度放置,造成后期维修困难;5速带有同步器的超速档变速器,双级减速后桥,速比8.05。外观造型与同时期的英国利兰和意大利菲亚特卡车相似。后期发动机进行部分改进,达到180马力,在1959年开始批量生产
1968年,耶尔奇汽车厂开始更新换代,新一代的JELCZ(耶尔奇)300系列卡车开始批量生产,引进了英国利兰公司的发动机技术,6缸11升200马力涡轮增压发动机,配置5速变速器(带同步器),新型轮边减速桥(同时期匈牙利拉巴卡车相同),液压助力转向,双回路气压制动系统,驾驶室更加舒适,提供供暖系统,并加强了隔音。额定载重量8000千克,百公里油耗28升,最高时速87公里/小时。配置11.00-20<>轮胎。
耶尔奇315/325 同时期我国开始小批量进口,性能及可靠性远远高于当时国内唯一级别的黄河150,在国内服役超过30年。直到国产斯太尔的时代来临,才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
JELCZ(耶尔奇)后期415/417车型
● 前捷克和斯洛伐克
Skoda 606
捷克和斯洛伐克在二战时被德国占领,被迫生产军用装备。1930年,捷克工厂开始生产Skoda(斯柯达)606卡车,由于战争时期,资源优先满足军用需要,工厂被迫开始生产军工产品。在特定时期,捷克的卡车受德国影响比较明显,其车型与同时期<>奔驰<>L系列车型外型雷同。
1939年至1943年二战后期,Skoda(斯柯达)开始研制新型706型卡车,并基本完成。1945年,工厂遭受到轰炸,保存下为数不多的零部件与设备。1951年,捷克政府成立新的Skoda(斯柯达)国营汽车厂,1953年,卡车部门单独划分为LIAZ(利亚兹)卡车制造厂,但其商标仍然延用Skoda,直到1984年,LIAZ Skoda(利亚兹 斯柯达)商标才停止使用。
1945年,706 R卡车开始生产,配置6缸11升135马力发动机,额定载重量7000千克,驾驶室为典型的长头设计,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小批量进口,北京公交修理厂曾用其底盘试制成功公共汽车。
1958年,706 RT型卡车开始生产,这一车型也成为LIZA最成功的车型之一,配置6缸11升160马力直喷式柴油机,平头驾驶室。我国济南汽车制造厂完全仿制此车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黄河JN150型卡车,弥补了我国没有重型卡车的历史。
LIAZ 100 110 ,我国在70年代末大量进口,在越野E族论坛《天堂的眼泪》帖子中,版主曾经驾驶此车往返西藏与石家庄两地,在此向前辈致敬。
LIAZ 110 图片
● TATRA(太拖拉)T111/T138
TATRA(太拖拉)是世界上最早的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排名仅次于我们熟知的,德国戴姆勒与法国标致之后。公司成立于1890年,生产运货马车及四轮马车。1897年,在欧洲中部生产了第一辆汽车。1919年开始使用TATRA商标,其名字来源于斯洛文尼亚TATRA山脉。二战时期,德国占领捷克,TATRA一度为纳粹生产坦克发动机及军用卡车。
1942年,TATRA T111 6X6型越野卡车完成设计。由于二战接近尾声,钢材及有色金属严重短缺,德军使用的T 111型卡车大量采用木制驾驶室和车厢,这在当时绝无仅有。但即使这样的苛刻环境,车辆的可靠性仍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其V12缸风冷发动机也是虎式坦克V18柴油机的原型。
最初设计的V12缸15升风冷发动机功率达到210-230马力(2250转/分),T 111型卡车载重量6500-8000千克。以满足德军对东线战场的特殊要求,车辆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超载能力。二战结束后,民用型号降低了发动机的功率和转速,发动机调校至180马力(1800转/分),使其寿命更长,载重量达到10000千克。
我国在建国初期,小批量进口TATRA T111型卡车,其中央管式底盘及半浮式摆动车轴拥有超强的越野能力,河北长征汽车制造厂曾经仿制此车。至今,此车仍然是众多汽车爱好者追捧的对象。这个上世纪著名的经典车型,对现代卡车设计影响深远。
1952年,TATRA开始研制新一代的重型卡车,以替代T111型卡车。1956年在前捷克和斯洛伐克机械博览会T138型卡车首次亮相。
T138型卡车配置V型8缸12升180马力风冷发动机,采用铝合金缸盖。安装了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气助力离合器以及换挡机构,操作更加轻便,具有更低的燃油经济性。额定载重量10000千克。我国也进口T 138型卡车,在当时恶劣的道路环境下,T 138型卡车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T111和T138Z照片
西欧篇
1970年前后,法国(1964年),意大利(1970年),联邦德国(1972年)先后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也越加频繁。国内开始出现一些比较稀少的车型,例如法国Berliet(贝利埃),意大利FIAT(菲亚特),德国BENZ(奔驰)。
二战结束之后,欧洲各国开始大规模的战后重建,早期的工业基础,使其经济能够快速增长。上世纪70年代之后,西欧国家的工业与制造基础,已远远超过东欧各国,产品出口世界各地。我国当时与这些国家,多半以“易货方式”来进行贸易往来,进口数量要比东欧国家的产品要少很多。因此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对这些卡车的印象更加深刻,因为它们太稀少了。
● 法国Berliet(贝利埃)
1893年,马里尤斯·贝利埃创建贝利埃公司,在里昂购置了简易车间和设备,开始生产小型汽车。l906年生产出第一辆载重车。贝利埃公司原为法<>国三大载重车公司(贝利埃、萨维姆和尤尼克)之一,现属法国Renault(<>雷诺)旗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贝利埃生产了6000辆烧木柴的煤气发生器军车及其l8000件装备器材。战争期间,贝利埃为德国占领军提供了武器装备。1944年,法国当局逮捕贝利埃,公司收归国有。
1959年, Berliet(贝利埃)卡车通过摩洛哥转运到中国。1963年,周总理在访问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时,参观了Berliet 在当地的装配厂,有意引进制造这种卡车。
1964年,我国与法国正式建交。1964年8月,一机部拿出了“引进法国贝利埃GBU15、GLM、T25、TCO等四个车型技术的意见”。10月初,国务院决定四川宜宾高压电器厂改建为宜宾重型汽车制造厂。按照设计预想,由该厂接收贝利埃汽车技术,年设计生产能力为GCH车型400辆、T25车型50辆、GLM车型200辆。10吨级<>自卸车400辆(在GLM车型的基础上开发)。
1965年6月3日,在中法双方就引进技术达成一致后,签订了《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和法国贝利埃汽车公司就四款贝利埃重型汽车技术专利转让合同》。根据这份合同,法国贝利埃汽车公司向中方转让GBU15、GLM、T25、TBO等四个基本车型和相配套的三种发动机的相关技术。合同金额为850万美元。
同时,由贝利埃汽车公司出面,帮助中方从西欧六国引进,建设贝利埃汽车的生产线所需要的机床设备,此项合同包含付给法国佣金,合计61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500万元)。这样,为了建设四川汽车厂,不包含基础设施建设预算,单是引进技术和生产设备就耗资1460万美元。
国内生产的共有四种型号:
GBU15(GCH)
GBU15(GCH)当时,我国引进的这四个车型中,GBU15车型就是贝利埃摩洛哥工厂生产的GCH车型,该车具有典型的欧洲大陆重型越野车风格。采用那一个时代较为流行的多燃料发动机,马力强劲输出扭矩大,采用冲压焊接重型<>车桥,越野能力和涉水通过性较强,采用了防护性能较好的红外线防空灯等设计。该车是法国陆军的主要装备,并且远销世界各地。
T25
T25车型是用于基础建设和矿山开发的重型自卸车。
GLM
GLM车型是民用型12吨级载重汽车。
TBO
TBO车型是属于大型设备运输和拖曳的鞍式牵引车。
GBC(未引进)
我国60年代引进法国贝利埃汽车技术的时候,并没有引进贝利埃GBC8MT车型技术!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东方红665”重型越野车,系根据贝利埃GBC8MT车型反向测绘仿制。
当时我国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从1964年夏天我国开始考察贝利埃重型车,到双方签订技术引进合同,仅仅用了1年的时间。工作效率之高,让人无不由衷感叹。由此可见,人民共和国发展重型汽车工业的态度是多么的坚决!在此向老一辈国家领导人致敬,为我国汽车工业倾注了大量心血。用当时国库有限的外汇换来的技术,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和作用,令人痛心。
喜欢老爷车就关注“车轮上的收藏”,你离老爷车还差一个公众号的距离!
私人经典老车交流微信:15135119001
车轮上的收藏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