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江淮汽车一则公告引爆汽车圈。在公告中江淮表示,公司收到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京环保车罚字【2018】19号),被罚1.7亿元人民币,处罚原因是江淮冒充排放检验合格产品出厂销售。早在今年5月,就有媒体爆出江淮因涉嫌违法销售恐面临重大处罚消息,昨日的公告,算是江淮产品造假事件的尘埃落定。
事件经过
2018年4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对江淮新车环保一致性进行抽查。同年7月,发现其三台京五轻卡产品疑似存在问题。今年3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通知称,将随后对江淮是否涉嫌机动车生产企业对污染控制装置以次充好,冒充排放检验合格产品出厂销售的行为进行重大处罚举行听证。在听证会上,江淮对产品质量及行为动机进行申辩,质疑执法机构检查行为不符规范,并申请免于处罚。经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复核后被驳回,并处货值金额二倍罚款,共计1.7亿元。
据悉,这并不是江淮首次因尾气排放出现问题。早在2014年,在部分地区率先实施国四排放标准之时,江淮就曾被央视点名,称其通过修改发动机的型号和编码,以国三冒充国四企图蒙混过关。不过当时江淮以经销商所为为由予以否认,并称将严格管理销售渠道。
久走夜路必撞鬼。5年前的巧辩或许让江淮在国三升国四上免于处罚,但最终还是在京五这道坎上露出了马脚。江淮这次排放造假的车型主要是商用轻卡,在排放标准升级过程中,部分车辆的排放能力没有跟上。在市场就等于钱的逻辑下,江淮选择了铤而走险,冒充合格产品堂而皇之进行销售。
由于同样都是栽在了排放出问题上,可能有人会将江淮此次事件与当年大众的尾气门事件联系起来。不同于后者的是,在排放问题上,大众选择主动通过软件作弊的形式通过相关机构检测后再销售,而江淮选择以次充好直接销售。一个选择走技术流,一个选择凭胆儿大,但归根到底都是作弊,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此次事件,对于江淮而言,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由于不法行为波及的车辆还仅限于部分商用轻卡,被罚金额也相对较小,若当初在乘用车方面造假的话,恐怕被罚金额将远超1.7亿元,以江淮现有情况,品牌危机都还是小事,或许从此再难翻身。
总结
时至今日,大众依旧还在为多年前的尾气门事件影响买单,不仅损失290多亿欧元,更重要的是对其品牌信誉有深远影响。西半球大众的前车之鉴或许在江淮看来还比较遥远,并没有起到警示作用。在当前国内汽车行业结构发生巨变的情况下,各家车企销量都呈现下滑。近年江淮的财报也并不太好看,此次被巨额罚款,对其来说将是又一打击,但愿江淮能从中汲取教训尽快回到正道上来,也为广大国内车企起到警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