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恒大在天津生产基地为国能93搞了个量产下线仪式。这场活动仅对内,没有邀请媒体参加。
这是国能93第二次下线。去年10月底,国能93就开启预售,综合补贴后预售价为16.98万元,并且首批500台已经面向政府和网约车交付。
![图片1]()
现在二次下线是因控股股东变了。这次天津下线发布会现场明确写着“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国能93车型量产下线仪式”。
国能93是用20年前的平台和技术研发打造。国能93整体造型是参照末代萨博9-3车型,仅在细节处做了调整。9-3诞生于1998年,离现在已有21年的历史。萨博平台技术也有20多年的历史,所以该车无论是造型还是技术都有点跟不上时下市场审美和需求。
恒大新能源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提到国能93时,称该车在恒大入主国能前就已完成研发,不愿将其归入恒大研发体系。而且此次举办量产下线仪式,恒大重点似乎是为了宣告作为新晋者,恒大“在国内的生产线同样具备了大规模量产的能力”,国能93好像只是其展示实力的载体。
以国能93开局,表明了恒大对入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急切。但这款车的实力,又让人感觉恒大轻视造车业以产品为本质的逻辑。
恒大跨界造车是干的轰轰烈烈,恒大及其董事长都表现得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志在必得。
恒大的造车逻辑和宝能有点类似,选中一家车企入股,然后开始大手笔投资,在多地建立生产基地,形成完整产业链,试图用钱打造新能源造车帝国。只是宝能最终选择了传统燃油车企观致汽车,而恒大更倾向造车新势力。
此前许家印选择了入股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大家都知现在两人撕破脸了。但恒大和许家印依旧勇往直前,今年1月入股了国能汽车,获得51%股权,已将其纳入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
恒大造车的原因,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增长趋缓,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是发展新风口。许家印认为,汽车产业可能5-10年是几万亿的规模,在全世界是几十万亿的大产业。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是全球发展趋势。越早越快入局越有利。不止恒大,格力、华为等多个行业巨头都有意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
许家印对造车是有信心的。他曾对媒体说“我们对汽车产业还是很有信心的,你不要忘记我是车间主任出身的,也算是制造业的央企出来的。当时舞钢是冶金部的直属企业。我干了十年的车间主任,还是有制造业基本功的”。现实是,许家印的个人经历对恒大跨界造车助力极其有限。
和互联网造车企业相比,恒大等行业巨头跨界造车的最大的优势是:不缺钱!
从1月收购国能汽车后,恒大提速布局新能源汽车,打造“生产+技术+销售”全产业链闭环。短短半年时间,恒大已在郑州、广州南沙、天津以及沈阳进行投资,总金额超2000亿元,项目涉及造车上、中、下游完整产业链。上游包括轮毂电机、电控以及电池研发,中游是整车生产基地,下游是经营销售。
恒大在上述四地购得的土地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但每平方米均价还不到1000元。仅在沈阳,恒大就买了两块地,总面积41.47万平方公里,每平方米均价不到一块。买的最贵的地是在天津,均价为2800元/平米。
恒大在新能源汽车的布局,速度比宝能还快。量产车还未交付,就已花出数十亿元,决定投资千亿。如此财神爷撒钱的做法,完全不同于传统车企谨慎保守的投资行为。而且恒大一拿地就是上万平方米和上万平方公里,价格还那么低,让不少人暗暗猜测恒大有圈地的嫌疑。
恒大在上述四地购买的土地,都标有明确的用途。沈阳浑南区、广州南沙以及郑州三宗土地,属于“工业用地”,而沈阳另一块土地以及天津的土地,用途是“商业、住宅”。同时与各地签订的战略协议,都有一些要求要兑现。
恒大已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未来几年内的发展重心。许家印表示,恒大近五年内不会再涉足其他更大的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是恒大产业的龙头。
恒大计划在三年内实现50万辆到100万辆的产能建设,并逐步实现量产。按照恒大的预期,首款产品将在今年6月全部投产。国能93应是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发布的第一款产品,也按计划在6月末实现量产下线。
除了四处建生产基地外,恒大还以10.6亿元收购电池企业企业卡耐新能源58%的股份。
许家印形容恒大的做事风格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大做强做成功”。但从恒大以“不是完全自主研发”形容国能93的想法得知,恒大应对国能93的前景不太有信心。恒大在新能源汽车的开局,不禁让人想到失败了的“恒大冰泉”项目。
还未有满意产品问世的恒大,还要承受外界的竞争压力。在恒大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其他车企也在提速。包括宝马、大众在内的传统车企加快了电动车产品的投放,以应对中国市场。电动车巨头特斯拉国产Model 3年底将投产。
另外,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结合愈发紧密,恒大面临的挑战不单是“生产一台车”,而是要生产出一台“拥有自动驾驶满足出行服务的产品”。作为房地产巨头的恒大,“新能源+自动驾驶”都是他不熟悉的领域。
无论恒大前期做得多风风火火,如果其不能拿出一款让消费者信服的产品,自信或将变成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