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舵」,铁西区的李子的个人专栏,每周三更新。查看往期文章请点这里。
上个月和老同事聊天,说到汽车市场开始收缩,第一时间就说到「现在经济不好」——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本能式的反应,大家在心里默认了一种充分必要的逻辑关系:只要汽车市场不好,那肯定是经济形势不行;只要经济形势不行,汽车市场肯定不好。
这种关联当然有,但这种论调未免太过于被动了一点。这种把汽车市场的走向完全归结于经济的逻辑就像是在说:「汽车什么也做不了,汽车销量完全取决于经济。」
汽车成什么了,经济的寄生虫?
汽车是宏观经济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占比关键的一部分,那么两者之间的关联逻辑为什么不可以是:经济不好是因为汽车产业停滞了,没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
汽车应该有这种担当才行。科技产业就有这种担当,它们也的确一直在快速发展。汽车呢,简直像个蜗牛,慢慢悠悠、黏黏糊糊。
汽车太长时间以来一直处在这种虚假的进步之中,过去这十几年,大家误认为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看起来的确如此,车跑的越来越快了,油耗越来越低了,成本越来越低了,外观也一直在变化。
但是这真的算发展吗,有那种让人们看到了就会躁动到必须要买的东西吗?
过去这几十年来传统汽车产业唯一真正像样的创新也就涡轮增压。然而很多人觉得它根本没法跟自然吸气相比,说这是政府强行降低排放催生的畸形产物。可悲的是,他们没说错。过去几十年来汽车产业唯一像样点的创新,它就是被政府捏着脖子逼出规模的。
从汽车之家出现到现在,看看配置表里的那些「基本参数」,当年什么样现在还什么样,当年买车考虑什么,现在买车还是考虑什么。汽车还是个交通工具,还是反反复复地说着好开省油这些东西。
这就是停滞,汽车的创新怕是都还没有运动鞋来的丰富。
倒也不是完全没有新东西,毕竟还出现了中控大屏、驾驶辅助功能之类的,但是做成了什么样大家都看得到。可别说这是技术不成熟的限制,技术成不成熟是从业者的成果决定的,做好了当然就成熟了,三心二意得过且过地做,自然成熟不了。
中控屏酷炫吗?人们还是更愿意用那个手机,多可悲
当首次购车用户的红利都吃完了,经济能力充分的人们都已经有车了,考验汽车的就是它有没有足够的诱惑力让用户去换新的。如果新车跟自己之前的车都没什么本质区别,情感、功能都没有本质变化,那又有什么可换的呢,更好开更省油吗?
于是,车市不振。
是时候好好审视一下这个问题了——汽车是必需品还是消费品——很多人说汽车已经成为消费品,我不同意。
消费品有自我成长惯性,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去想要换新的,有些是被动的,比如新游戏出来对配置要求更高,所以必须更换电脑;有些是主动的,比如新的东西太好了,我必须要换,比如手机。
这两种消费品必备的素质,汽车都没有、都没做到。汽车还是个必需品,汽车更像是火车票,人们需要去另一个城市的时候才不得不去购买它,很少有人会因为喜欢并且享受坐火车的感觉才去消费的。反正不愁销量,所以必需品不需要升级,这个道理大家都清楚。汽车不就这样吗,虽然还没到火车票那么令人发指,但也没好到哪去,也就是飞机票的水平。
汽车还是个必需品,这绝对不是客观规律,这不是太阳照常升起那种纯天然无法改变的东西。事实是,汽车从诞生到现在还只是个必需品,这是传统厂商造成的,是他们的行为把汽车硬生生地弄成了必需品。
汽车做中控大屏不少年了,卡顿仍然是常态,甚至人们都已经不去期待它会有任何流畅感了。但是当人们对此提出疑问的时候,从业者却可以底气十足地说:「用电子产品类比汽车那是外行的行为,汽车中控屏可不一样,对安全性和质量稳定性的要求高多了,电子产品死机就死机了、坏就坏了,汽车中控屏行吗?」
但是中控屏并不涉及安全问题,跟驾驶行为关联最多的不过就是些驾驶辅助系统,而且那些软件还都有实体键之类的备用控制方式。汽车中控屏死机了也并不会怎么样,该怎么开车还是怎么开车,大家都懒得用了,人们更愿意装一个手机架用手机导航。至于质量,说实话我还真不觉得汽车中控屏比ipad质量好,甚至我都不觉得ipad会比中控屏更容易死机。
那么多年了,那些大厂就是做不好一块中控屏,人们就是宁愿买个架子也要用手机导航。
因为汽车厂是把汽车当作必需品来对待的,他们真正关注的其实就是三大件,他们真正在乎的也就是好开、快、省油这些东西。在他们看来,中控屏本来就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而已,做好做不好不影响汽车的本质。于是他们也没有动力去做好那些东西了。
手机的本质是通讯,但是智能手机可是把它的本质改变了。(怕是又会有内行过来说「把手机和汽车类比是外行行为」了吧,好好好,你们专业)
问题又何止是产品本身的,围绕汽车的销售服务体系,他们都是在把汽车当成必需品在经营。于是造成了这种结果:
既然是必需品,反正你得买吧,4S能割一刀就割一刀,你想要真实价格?必须反反复复来跟它讨价还价,还不能提出质疑,这叫「符合供需关系」。售后维修保养,4S能坑一笔就坑一笔,反正要想有售后保障就必须去厂商限定的4S店指定保养维修。贷款能坑一笔就坑一笔,提车能坑一笔就坑一笔,什么金融服务费、出库费、提车费统统给招呼上。汽车是必需品,该买了就必须要买,谁知道你下次换车是什么时候,那4S还管什么品牌、管什么信誉,每一单都往死里拧出水、榨出油就完事了。
看看那溢出屏幕的恐惧、无奈、悲愤
这就是汽车产业的现状,传统汽车厂商把汽车当成必需品,造成了这些畸形的东西。这是消费品应该有的样子吗?汽车不是消费品,它当然不是消费品,它从各个方面来说都跟消费品差得太远。内幕和不透明的地方都太多了,以至于人们了解了一些之后,会跟朋友去吹牛——了解汽车行业的内幕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
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呢?
产品就不具备让人重复消费的诱惑力,服务让人心惊肉跳甚至毫无体面,一想起买车用车都要提心吊胆。换车?买第二台车?别开玩笑了。于是车市当然低迷。这又把锅推给经济形势不好,这样的行业要是能好,怕是人均一座矿才养得起。
应该是经济萎靡去向汽车产业要说法才对,没创新、没服务,车卖不出去,然后工厂减产、裁员,还不去改变,都像汽车产业这么个搞法,经济能好得了吗?
汽车能否成为消费品,取决于主机厂怎样去对待汽车。
特斯拉的中控屏比传统厂商做得更好,自动驾驶也比传统厂商进展更快更成熟。这看起来不正常。特斯拉必然没有传统厂商那么强大的财力,但是它却在这些地方做得更好。他们是在把汽车当作消费品去对待。
马自达也很棒,它宣布将要移除旗下车型的中控大屏,他们相信实体按键,于是就去做纯实体按键。这缺乏新鲜感,但更专注,有价值观,这就是匠人精神吧——他们没有继续去含含糊糊地做一些自己不相信,但是被外界称为「大势所趋」的东西。
没有什么大势所趋,全看相信什么,做不做得好。特斯拉相信汽车是一种样子,马自达相信汽车是另一种样子,他们都全心全意去做,都很棒,都可能做出更棒的并且获得大众认可的消费品。(但马自达还要做更多的改变,比如整理那套腐朽的4S体系,苹果也是有经销商的,不妨去咨询咨询)
必须要说一点的是,海外的销售体系毕竟还是比国内好很多,他们有丰富的新车租赁体系,它给汽车赋予了相对更亲民的小额反复消费的属性(而且价格透明,无需讨价还价了),人们会更加频密地进行新车消费。而这种模式在国内还比较欠缺。
让汽车成为可以脱离交通工具本质的科技空间,让汽车成为更纯粹的驾驶愉悦的产品,让汽车具备更小额度多频的消费属性。这些都是更具有消费品地对待汽车的方式。归根结底,让汽车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且是承载热情和消费欲望的商品。
汽车就是要去类比,想象力会让它更有魅力,傲慢不会。所以就大胆去类比吧,何止要类比手机和电子产品,甚至要去类比时尚商品才更好,现在人们买衣服买鞋子可不是为了御寒和遮蔽性征了。
去类比唇膏吧,不是有这么个段子吗,经济越差,唇膏销量越高——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它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你怎样对待它。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