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不完善,追求长续航、高性能就一定以牺牲安全性为前提?
曾经大家买车的时候不用关注续航,因为随便买一辆都能轻松跑个四五百公里,加一次油也就五分钟。
曾经大家买车的时候也不太把质量安全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为普遍来讲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是造车的底线,一不小心就爆炸的车是很明确的非合格产品。
今天电动车似乎打破了这种理应存在的必然状况。
前些天某新品牌电动车创始人受邀采访,被问及电动车自燃的问题,表示汽油车相比电动车其实更不安全,汽油会爆燃,而电动车的自燃过程通常比较缓慢。
持这种论调的人不在少数,但作为一位有头有脸的人物,公开宣传不正当言论,违反自然科学规律,给广大小白消费者灌输具备危险性的误解认知,是否有些不妥。
电动车和汽油车在起火方面的危险性究竟谁高,其实老余早在《特斯拉自燃,蔚来比亚迪也跟着起哄,电动车安全还值得信赖吗?》中就介绍过。
用通俗地话来解释爆燃,就是短时间内发生快速燃烧,形成类似爆炸的效果。传统汽油车通过几十年的发展迭代,加强油箱抗冲击性,让油箱远离容易发生短路和火星的电路部件,发生爆燃的可能性已经相当低。
相反电动车通常背着一大块电池包,其内部物理结构及化学成分的复杂程度比单纯的汽油可高多了。
而且在电动车与汽油车起火后的扑救难度方面,二者也不是同一量级的。
最基础的高中化学知识告诉我们,燃烧三要素包括可燃物、助燃物及火源,汽油起火后与一般火灾的扑灭方式相同,分离可燃物和助燃物,隔绝氧气,随后汽油不会自发再次燃烧。
动力电池可就不一样了,尤其是三元锂电池,其本身就是自带可燃物和助燃物两类燃烧要素的,即便通过一般方式隔绝了氧气,其自身仍然可以重新燃烧,并且这个过程通常十分剧烈。
所以我们看到目前通行的电动车起火扑救方式都是大量灌水,持续给电池组降温,暂时还没有其他更加高效的方案。
特斯拉官方也建议在完全扑灭起火的电动车后静置观察一段时间,避免其再次发生自燃。
建议这位X总不懂产品不懂技术不要紧,虚心学习谨言慎行。
距离4月28日上海特斯拉自燃已经过去快两个月,事故调查结果仍然没有浮出水面,而这短短的55天又新增了不少电动车自燃案例。
我们在使用传统燃油车的时候是没有恒温概念的,即便幅员辽阔如我大中华,开着汽车北上南下在使用上也不存在太大的差异。
但电动车对温度的差异可就敏感太多了,尤其电池寿命及安全性在这方面所受的影响最为致命。
所以在电动车中有一项非常核心的技术叫做电池管理系统(BMS),而其中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保证电池能在适当的时刻处于适当的温度。
电池温度太低,所有的性能都会下降,充电速率变低,续航里程也变短。而电池温度太高,影响电池寿命,更进一步便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特斯拉在两起自燃发生后不久就推送了OTA升级,表面上提供了“爱犬模式”、“新增小游戏和彩蛋”等,实际上偷偷对BMS进行了迭代。
而迭代的结果表现在三大点上:续航变短;充电速度变慢;“无端”耗电量变多。
这其实应对的是几项措施,限制SOC剩余电量上限及“隐藏电量”;限制充电功率;提高热管理频率。
那么是否代表多起自燃的根本原因就是电池老化后的活性状态与不断追求长续航的新版BMS不再兼容了呢?
这就又回到了我们曾经提出的那个疑虑:在鱼与熊掌关系下的能量密度和电池安全之间,相关的安全规范并不全面,那么在灰色地带疯狂地追逐高性能、长续航是否就成了车企的不二之选。
电动车也不是都爱自燃,日产聆风在全球累计销售超过40万辆,但截至目前为止其发生类似的自燃案例数为0。
原因可能很简单,因为聆风就是今天几乎所有人都看不起的低性能、低续航,不支持超级充电的“辣鸡”电动车。
但很显然它更安全。
各大厂家为了抢占新能源市场不择手段,你们愿意成为被收割的韭菜吗?
(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说出你们的观点,我们会给点赞数最高的小伙伴赠送8.8元的现金红包!)
💛如果你也觉得文章很精彩
点击「在看」集合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