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世界汽车工业进入一个拐点。新能源和智能互联等新技术,开始冲击传统汽车,国际巨头们为了更好的生存,也开始深化合作。近日,FCA(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提出与雷诺集团按50:50的股比合并,随后雷诺方面表示“愿意积极探索这一商业组合机会”,法国政府方面也表示支持。
![]()
记得去年吉利斥资90亿美元入股戴姆勒集团,并成为其第一大单一股东的时候,李书福曾经说过,“世界汽车发展方向是融合”,而FCA牵手雷诺,正好应验了这句话。这也给“小而散”的自主品牌汽车敲响了警钟,不变得更强就可能被淘汰,在这种极限生存压力下,能催生出汽车界的华为吗?
汽车巨头们的合纵连横
如果FCA和雷诺合并,将产生一个更大的汽车巨头,年销量达到870万辆,仅次于丰田和大众,考虑到雷诺与日产、三菱已经是联盟,全部整合到一起年销量将达到1500万辆,排名世界第一。
![]()
其实,今天的世界汽车巨头们,都是经过多次重组并购的佼佼者。FCA就是意大利菲亚特与美国克莱斯勒的联合,菲亚特主攻微型车,但旗下有法拉利、玛莎拉蒂、阿尔法罗密欧以及蓝旗亚等大牛,而克莱斯勒拥有JEEP、道奇等品牌。而雷诺的背后是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两家合并后就是菲亚特-克莱斯勒-雷诺-日产-三菱联盟。
![]()
世界汽车巨头的再联盟,FCA和雷诺不是开始,也不会是结束。为了提高竞争力,世界各大汽车巨头们都在谋求合作,今年1月大众与福特建立全球战略联盟,计划最快2022年推出共同开发的商用车车型和中型皮卡车型,奔驰和宝马这对生死冤家也开始合作开发紧凑级轿车,还有通用和福特联手开发10AT变速箱,以及日本七大汽车公司联合开发纯电动车等。
强强联合只是为抱团取暧
联合了就一定更强吗?理论上是对的,因为汽车是一个靠规模取胜的行业,量大了才可以分摊各种成本,保证市场竞争力,所以才有了越来越多的合作。但是联合却未必一定是好的结果,比如宝马1994年收购罗孚,戴姆勒1998年收购克莱斯勒,都受到不小的拖累。
![]()
FCA和雷诺的产品线差异很大,能否真正做到共享?比如雷诺和日产联盟,最初的目标是零部件共享70%,但现在也只做到了35%。所以,节约成本或许只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还是优势互补,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汽车工业发展了100多年,第一阶段是奔驰发明汽车,第二阶段是福特发明T型车,让汽车走进千家万户,而现在正进入第三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汽车产业链向出行生态圈演进,电动化、智能互联化、共享化等是大趋势。
![]()
在新能源领域,雷诺电动车已经发展了十多年,在欧洲是仅次于特斯拉的存在,但是拓展海外市场能力不足。与之相反,FCA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却进展较慢,按照现在的进度,要2020年才有存在感。但是,FCA在自动驾驶方面能力不俗,所以FCA和雷诺看似业务关联度低,但是在新能源和智能互联方面却可以优势互补。
自主品牌淘汰赛刚刚开始
在跨国巨头们再融合的同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却仍处于“小而散”的状态,几十家传统车企和几十家造车新势力,绝大多数已经是“半僵尸”了,仍然各自为战,几大国企集团也严重依赖合资。
![]()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与国际巨头竞争,随着中国汽车市场下滑,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跌破40%红线,接下来会进入淘汰赛阶段。此时,融合对于中国企业也非常重要,于是有了吉利入股奔驰、长城宝马合资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主动融入世界汽车产业的案例。
![]()
目前,吉利已经与戴姆勒共同成立了出行服务公司,双方将在华按照50:50的股比建立合资公司,提供高端出行服务。今年3月28日,双方又宣布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生产电动smart车型。长城宝马的合资公司也已经挂牌,主攻纯电动车。还有一汽、大众与江淮共同投资8.1亿元成立了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电动车的充电墙盒以及充电桩,在电动车的配套设施上布局。
![]()
另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小规模的融合也在进行,比如:蔚来与江淮和广汽合作、理想收购力帆、长安牵手绿驰、爱驰入股江铃等等。但是,相对于跨国巨头们的再整合,自主品牌的规模还是太小,虽然有一汽、东风和长安整合的消息传出,但现在仍然处于猜测阶段。所以,FCA和雷诺的合作给自主品牌汽车敲响了警钟。
![]()
[总结]规模优势对汽车行业至关重要,而这恰恰也是自主品牌的弱势,当国际巨头再次抱团,合力杀入新能源汽车领域,这种成本优势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当然,最佳的防火墙是核心技术,这考验的是自主品牌的科技攻关能力。就像在通讯设备领域,诺基亚和西门子合并成立诺西,阿尔卡特又和朗讯合并,然后诺西再收购阿朗,但最后还是没干过华为。关键是,中国汽车界有华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