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作为一个高精尖的现代化技术,已经逐渐的被引入到了汽车模块上。语音识别、手势识别、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等,越来越多的黑科技正慢慢的颠覆着人们的车生活。而在这其中,最早引入应用也最为广的就是智能语音系统了,它于2015年开始引入汽车圈,并于2017年广泛“扩散”,现在在很多十万级以内的车型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
这点其实很有趣,智能语音系统作为一项最早应用在手机等方面的电子科技技术,在引入汽车圈后却一度成为可能引领汽车新潮流的功能配置,乃至目前在很多车型上还被当做一大卖点。而事实上,这项看起来十分高大上的黑科技,消费者是否会真的为其买账呢?
相关车型销量如何?
先从大的方面来看,智能语音系统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将其作为卖点的也大多数都是自主品牌,而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智能语音系统车型开始风靡的2016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为1052.86万辆,市场份额为43.2%;而至2018年,自主品牌车型销量仅为998万辆,同比下降8%;市场份额也仅为42.1%,同比下降了1.8%。前者因大环境的趋势下暂不做多言,就市场份额而言,智能语音系统的普及对于自主品牌的销量增长似乎并无太大帮助。
![]()
而下至具体车型来看,以语音、智能科技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汽车荣威RX5,在第一年的热销之后,每年的销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迹象;而同样搭载了智能语音系统的吉利博越去年销量下滑幅度同样高达10.9%。与此类似的还有奇瑞虎8、传祺GS4等等...而以底盘、经济等方面为主要卖点的车型朗逸、轩逸、卡罗拉、奇骏等车型却始终处于销量榜单上的稳定位置。
![]()
此外,有调查显示,即便是在同一款车型上,高低两个配置差异在于智能语音、高科技等方面配置时,有70%多的人更倾向于选择低配车型。种种迹象表面,以智能语音系统作为宣传卖点的车型,在销量的增长上均无太大帮助。
换句话说,消费者对于目前的智能语音系统,似乎并不是很买账。
为何得不到消费者青睐?
就现在大部分车型上的智能语音系统而言,其实已经能够做到很好的智能化、亲民化与便利化了,但是为何还是得不到消费者的青睐呢?尤其是自主品牌的语音系统,不但能够控制诸如打开空调、调节温度、打开音乐播放器等合资车上常见的基础功能,还能多有车窗控制、人机交流、方言识别、定速巡航开启等等功能,功能的便利性其实已经非常全面了。
![]()
但是,目前的语音技术,更多的却始终在追求“大”,而非“精”,在追求智能化、多彩化,但在实际便利性中却难以得到落实。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部分语音系统在唤醒之时都需要用一句“你好,XX”,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这点作为一个“开关”本无可厚非,但在唤醒之后的每一次操作皆需要加上“你好,XX”时就会显得有点不那么人性化了,尤其是在一些语音识别还不是很细的系统上,车主在“叫”过几次得不到回应,或者觉得太麻烦以后,潜意识的就会认为“还不如自己动手操作”,慢慢的也就遗忘了语音控制这一功能。更有甚者,甚至语音系统从买车至今还从未用过。
![]()
当然,这也并不完全是语音控制技术的问题,和当下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也有很大关系。当下消费者正处于机械控制转向智能化控制的过渡阶段,在智能化的便利性没有达到个人的用车习惯标准之前,在科技技术没有完全建立典型的应用场景之前,人们还是更愿意去选择传统的机械配置,毕竟在他们眼里,传统的机械配置稳定性肯定比智能化配置更高,而且还更便宜,而买车,无非不就是买个实惠、稳定、平安吗?
所以,在他们眼里,语音控制系统只能作为一个加分项,而非刚需品。
大师总结
这几年来自主品牌汽车技术的发展有目共睹,在很多方面国内的技术甚至已经超过了国外,这其中之一就有语音识别技术。但是,就目前的水平而言,这项技术始终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作为一项重要卖点来宣传。我们惊喜,也期待更成熟的自动化技术出现,但那都建立在能落实的便利性之上,且相比之下,当下的消费者,更多的还是愿意看到在硬件设施上能与海外产品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