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齐人民日报、紫光阁、共青团中央等一众官微的评论,往往预示着事态的严重程度。
比如前段时间的咪蒙,被各大官媒点名批评,并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约谈,最后关闭账号、公司解散;又比如说这两天被黑洞秒杀的视觉中国,不仅央媒批评、众多企业的点名质疑,以及媒体揭露其“维权套路”,现在网站已被关停整改,同时封死跌停,封单超40万手,每股报价25.20元。
而属汽车豪华品牌领头羊的奔驰品牌,这两天也面临着相同处境。
事情在经过几天发酵之后,奔驰事件终于“喜提”热搜:
4S店终于意识到了事情严重性,在4月13日发表道歉称处理此事速度太慢,并说:“看到您坐在奔驰上哭,我比您还难受。”
(黑人问号??)
而相比于全程公关套路的4S店经理,女车主与调查组提出了8点诉求,基本涵盖了本次事件的方方面面:
再回顾下事情经过:
一位女车主在西安高新区科技八路和丈八四路西北角的西安利之星奔驰4s店购入,仅仅开了一公里,大概5分钟之后就发现发动机漏油。
这个问题很明显就是产品出厂时就有故障,属于销售不合格商品范畴。
女车主第一次咨询4S店第一次对方说可以退款,第二次说不能退款只能换车,第三次说不能换车只能做补偿。退而求其次后女车主答应了,但4月8号4S店又变卦了,表示只能根据国家的‘三包’规定给女车主新买的奔驰车换发动机。这让女车主难以接受,新买的车还没开到一公里就要换发动机。真要换了,当作二手车来卖都卖不了。
于是4月9号,维权不得的女车主来到4S店,才有了我们看到的一幕视频:“刚买的新奔驰车,还没出门发动机就出现漏油情况。15天过去了也没一个处理结果。我打电话催问4S店说按照国家‘三包’规定只能给我的车换个发动机。”
女司机特意查了国家的三包政策,内文规定三包含有换车、退车和修车超5天车主有权开备用车三种。按照车主的退车诉求来说,与退车规定:“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60日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以先到者为准),发动机换两次仍不正常可退车。”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完全吻合。但这个情况,如果放在经销商知情并恶意销售的背景下,绝对不成立。
显而易见,这次发动机漏油问题,重点在经销商。
据知乎大V@孙少军介绍说,经销商本来有两次机会发现漏油。
第一次检查,是在新车到店时,需要做一次清洗并且检查其外观是否有划痕、零部件是否有所缺失等等。如果在运输途中,新车出现上述问题,且被4S店检测出来,是可以直接退给厂家换货的。
第二次检查,是除了这一次的检查之外,还有一项更加重要的检查。那就是PDI检查,所谓PDI(Pre DeliveryInspection出厂前检查)即车辆的售前检验记录,这也是新车在交车前必须通过的检查。按照正规程序,车辆交接的时候是要填写一张至少四十多项《PDI检查表》(售前检测证明),如果购买的是如事件女主这样的高档奔驰车,这个程序一般是很正规的。
很明显,PDI检测项目非常详细,而且里面也包含有发动机在内的核心项目。但是,在女车主买车前,是否有做PDI存在很大疑问。如果做了的话,那么发动机漏油这一重大问题怎么会检测不出来?这其中很大程度就是4S店的管理松懈,对客户的态度极其不负责任。
而欺诈客户这件事,已经不是这家“西安最大的奔驰4S店”第一次做了。2014年6月,据华商报报道,位于西安高新区的利之星奔驰4S店的一名业务员或卷款而逃,目前统计约有两千万元车款被带走;10月,一陌生男子直接在店里开走了价值近百万的奔驰ml级新车……
除此之外接下来几年还有暴力保养、维权难、车辆合格证造假等问题。在众多利之星的黑料中竟然有更为”眼熟”的记录:
2016年2月5日,朱女士在高新区西安利之星奔驰4S店花48.6万元购买了一辆奔驰GLC300后,次日提车后开回家突然发现仪表盘上一个黄灯亮了。这虽然不比发动机漏油事件严重,但也表明这次女车主时间并不是孤例。
同时,利之星4S店的问题更不算孤例。2018年奔驰E级新车“断轴”门中,奔驰4S店的处理方式如出一辙——搁置迟迟不处理。
这是来自贵州兴义市的一个案例。刚买两个月车的向女士,在2018年12月在兴义一家奔驰4S店提了一辆奔驰E300L,当时的价格是超过了58万。提车仅一个多月时,也就是今年2月份,向女士在开车途中高速路上就无故“抛锚”了。向女士的E级在店里放了半个多月,4S店承诺拆卸减震、轮胎钢圈等部件。
这只是在2018年下半年断轴事件中的一件案例,多个断轴案相继爆出后,车质网发起《关于北京奔驰E级减震器形变、断裂问题投诉征集》,证明断轴是奔驰产品质量不过硬的具体表现。
其实在本次事件中,很多人说责任是在4S店,最后殃及奔驰品牌。女司机并不这么觉得,毕竟对于一个汽车品牌来说,4S店是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厂家向其提供技术支持如原厂配件、维修器材、专业保养人员等;同时在重要性上,产品和渠道应该的具备相当力量,汽车经销商是连接厂家和消费者最关键的一环。
在本次事件中,奔驰品牌方迟迟不肯发声,而4S店应对措施则是以私利为主,甚至发出虚假和解信息,最后因为舆论才被迫发声。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现象。而奔驰品牌危机公关人员的智商实在有点让人捉急,在13日下午发出一个不盖章的声明,是不想搅这趟浑水还是有他方力量阻扰?
4S店乱象,已经成为一种“中国特色”。
3月11日,中消协发布2018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汽车产品投诉情况分析报告,公开披露汽车消费维权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包括2起投资关涉汽车质量,3起关涉“检修不当”“维修偷工减料”等售后服务,3起关涉“旧车新卖”等合同问题,1起涉及没有合格证,1起涉及捆绑销售。
报告称,2018年共受理汽车相关消费投诉17773件,62.7%投诉为家用轿车,其次是汽车零部件,占比26.2%。从消费者投诉问题分类看,汽车相关投诉主要集中于售后服务、合同及质量问题,占比分别为32.2%、20.7%和20.0%,三类问题占比总和超七成。
从投诉绝对值涉及品牌来看,比亚迪位居第一位,以下依次为奔驰、别克、奥迪、长安福特、东风日产、上汽大众、东风本田等。
同时,有研究机构发布《汽车欺诈案例分析报告(2016-2018)》显示,自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共向社会公布有关汽车销售欺诈的判决书451份,其中法院判决构成欺诈的案件261件,占比57.87%。而这还不包括更多像这次事件这般未能走上司法程序的“另类”维权现象。
另一方面,4S店的盈利又不算少。
据行业人士说,自主品牌单车利润率普遍不到10%,合资品牌单车利润在15%左右。而销售人员除了销售提成外,还有车型利润分成【指车辆的最后成交价格,减去车辆的进价和运营成本后的钱数。利润车型=单车提成(50-200元)+利润提成(2%-10%)正常情况的话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分成比例约为该车型利润的2%-10%。
顾客就是上帝的消费理念,仅仅停留在订车交钱之前。
而发现质量问题如何维权,这是摆在顾客面前最要紧的问题。
据车质网显示,每年产品大大小小投诉达200万件。维权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经销商提车加价,雷克萨斯高价买车(加价到2万多)便是典型一例;比如说迟迟不能解决的机油增多时间,长安CS75本来月销过万的风光,则不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车主维权......
车主的呼声不断在互联网中削弱,在公关以及营销中被模糊。产品呈现出一片和气的景观,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那么在汽车行业的维权机制,到底哪些才能真正行得通?
难道只有把讲道理的人变成“泼妇”,才能真正维权到底?
女司机结语:
这两年,奔驰保持每年一次热搜的频次。上次还是失控奔驰车主的罗生门事件,而这次性质不同的漏油事件,绝对是奔驰品牌的一次重创。
为何?
我们再次对本次事件发生的女主人公进行梳理:
30岁、研究生、女性三个关键词,说白了,就是中产阶级白领女性的代表。奔驰事件这次触及的,正是它的核心消费群体之一。
在奔驰自身看来,女性已经成长为其品牌的重要力量。
戴姆勒集团首席执行官蔡澈(DieterZetsche)认为女性是全球 “增长最快、最具影响力的客户群体。”Frost & Sullivan分析师估计,新车购买中,80%的决策权来自女性。这就意味着不论是自身购车还是为伴侣购车给出建议,女性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不仅如此,购买豪车的50%群体都是女性,对奔驰来说更是如此。比如说Smart 品牌,其女性车主的占比为55.2%。
无论是巧合与否,奔驰在历史发展的节点总与女人结缘。比如奔驰·本茨发明的第一台汽车,妻子是首位驾驶者;又比如说回到新旧文明不断碰撞的1901年,机械文明敲打开中国小农经济的大门时,袁世凯为了讨慈禧的欢心,花了一万两白银买了一辆奔驰汽车作为礼物。
走过野蛮生长的发展期后,奔驰在高度工业化、智能化、电气化的发展阶段中,再与女性连接起来时,已经是很多负面新闻相关。如果其中产阶级白领女性对其失望了,那么奔驰品牌将错失重要的客户资源。
66万奔驰发动机漏油之后,女司机只希望:油漏了,别把良心也漏了。
入驻平台包括
今日头条 | 搜狐汽车 | 易车网 | 大鱼号
天天快报 | 知乎 | 凤凰汽车 | 网易汽车
快手 | 抖音 | 百家号 | 微博| 一点资讯
商务合作、活动请发邮箱:Baimedle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