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亚迪在中国汽车史上绝对是一个不能不提的企业,1995年以手机电池起家的比亚迪,仅靠给手机品牌配套业务,成长就已经非常迅猛了。在2003年以前,比亚迪还是个汽车行业的门外汉,但在2003年收购了陕西秦川之后,从接手,到模仿,再到自主研发,硬生生趟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由于太快而难免产生过许多疯狂的故事,比如分网销售导致全国销售店超过1200家,价格战内斗一塌糊涂;又比如曾经的外观抄袭和逆向工程,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口碑埋下隐患。如今,比亚迪已经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新能源和传统燃油车齐头并进,原创设计和技术研发同步。
比亚迪在多年低调的高速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从乘用车到大巴、卡车、市政、轻轨等一系列的电动产品
普通人可能只知道比亚迪生产电动轿车,却不知道它现在也是中国出口量最大的电动大巴和电动卡车的制造商,在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建有工厂。同时,基于自己的电机、电池、电控技术,还生产出成本低廉的“云轨”高架轻轨车,和来自铁路行业的大国企们展开竞争。同时,在汽车模具、汽车电子、控制芯片、电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等多个技术前沿领域,比亚迪也有着庞大的研发队伍和生产能力,然而它们却非常低调,统统隐藏在比亚迪这三个字背后而不为人知。
尽管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摧城拔寨,地位无可撼动。但现实也比较严酷:仅靠新能源车的销量,暂时还无法养活一个大型车企。新能源车的销售成绩随补贴额度和政策的变化大起大落,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所以像其他传统车企一样,比亚迪也采用了同步发展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战略。但无论哪种方式,能源都只是动力的形式,在安全、操控、品质等方面,两类车型都需要符合相同的技术规范。
在前不久发布的中保研碰撞测试中,被抽检的宋MAX在安全性方面被测出很大的问题,得分很低。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
在四个大项的成绩上,宋MAX得到了耐撞性和维修经济性较差、车内乘员安全性较差、车外行人安全性优秀、主动安全装备未搭载的评价。这个成绩在所有车型里比较靠后,可能只比东风本田的思域要好一点。
![]()
和许多入门级的车型一样,宋MAX也只为前排乘员提供了前气囊和侧气囊,而没有考虑后排乘员的需要。这在侧面碰撞的成绩中自然是得分较差。然而碰撞管理中心的这句话更令人意外:“B柱与驾驶员座椅中线之间的距离为1cm 、B柱底部完全撕裂”,驾驶员头颈、躯干和乘员的头部保护都只得到一般的结果。可见没有后部侧气囊和气帘,侧撞的成绩是难以达标的。对于一辆承载更多人的MPV来说,对后排乘员的关注和保护原本应该更多的。
![]()
![]()
![]()
耐撞性和维修经济性方面,宋MAX的前端吸能设计合理,可以保证车身结构的完整性,但配件损伤较多,抬高了维修占比。后端强度较弱,碰撞后产生了较大变形。这些成绩导致了总评也是较差。
![]()
综合上述所说,宋MAX的安全表现包括:
1、入门配置不高,仅提供双前及前侧气囊,没有主动安全配置;
2、安全配置低、部分结构强度设计不合理导致高速前撞及侧撞成绩都较差;
2、前端吸能设计合理,低速碰撞时可以保护车身结构完整;
3、车辆尾端强度不足,低速碰撞产生较大变形;
3、配件价格低。
从这次测试来看,比亚迪在提升了动力系统和设计两件大事后,对安全性的重视也需要提上日程了。过去的20年是汽车行业火箭般发展的阶段,解决了国人用车“从无到有”的需要;而现在随着消费升级的需求出现,用户越来越关注车辆的品质和使用体验,“从有到好”的消费变化要求车企必须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款产品,否则将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过去国内没有引进相关的低速碰撞法规,也没有类似IIHS那种严厉的标准,因此大多数国内车企在本次碰撞中表现都不理想。现在既然考题出来了,希望擅长自我完善和不断升级的自主品牌,能在今后的测试中用奋起直追,用更好的成绩来证明自己。
比亚迪将在几天后的上海车展上推出新的品牌标识,以及非常漂亮的新设计
![动态黑色音符]()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