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特汽车宣布将以“更福特·更中国”为核心细想的“福特中国2.0”业务提升计划。更重要的是在产品方面,福特还为中国汽车市场独家定制了“330计划”,即未来3年内推出超过30款专为中国消费者打造的福特品牌新车型,其中包括10款新能源车型。
事实上,对于福特这番做法,作为该品牌旗下车型的用户,我想我应该更有发言权。此前的福特并“不接地气”,甚至连自主品牌的新车型,都能够给予消费者“豪华”的内饰,“高端”的配置,而智能语音控制系统也是不会缺席的。
反观福特品牌,之前的产品不仅固执的使用占用内饰空间的设计,而且内饰简陋还不吸引人。特别是对于好面子的中国人来说,会觉得这个车看起来太劣质了,不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
因此,福特品牌之前的产品,并没有针对中国汽车市场推出产品,甚至是以一种高傲的姿态售卖着自己的产品。不管消费者喜欢与否,即使内饰简陋、做工差、质量差,曾经的福特始终相信靠着合资品牌的光环便不断会有人愿意买单。
所以,作为车主来说,我看到福特的这番言论,或许还会感动。但细细想来,曾经高傲的福特品牌,现如今也沦落到跪舔中国的汽车市场,这无疑与福特汽车在亚太地区税前亏损达到了11亿美元有着很大关系,而主要冲击就来自中国销售的严重下滑。
没错,连续八年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中国市场出现了负增长,很难相信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都没能停止中国汽车销量的增长,却在2018年开始遇上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寒冬之日。
虽然中国汽车市场暂时迎来汽车销售负增长,但仍有不少跨国车企,包括福特在内纷纷宣布,乐意押注中国汽车市场,誓与中国汽车市场共存亡!但这些跨国车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做法,让我忍不住怀疑,它们究竟是共存亡?还是当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呢?
下面,除了福特,我们再分别看看林肯、大众、英菲尼迪是如何表态的。
林肯
林肯品牌将践行“中国首位”的策略。与此同时的林肯首家全球旗舰店——上海永达外高桥林肯中心开业。上海永达外高桥林肯中心是该品牌在上海所开设的第六家林肯中心,同时也是林肯的第一家全球旗舰店。
除此之外,早在2018年,林肯官方就曾宣布在2020年前正式国产五款车型,其中包含林肯Aviator、全新一代林肯MKC、全新一代林肯MKZ、林肯Nautilus以及全新轿跑车型。所以,林肯国产化车型、首家全球旗舰店落户中国,以及积极响应国家下调制造业增值税税率政策,毋庸置疑是在向大家证明其“中国首位、客户首位”的战略。
大众
大众集团CEO迪斯公布了针对中国市场的计划。他说:“2019年将会跟进确认实施中国战略的可能性,集团内部重新审视中国战略规划,重新审议股权结构,从而进一步确定中国战略。在朝向未来的发展中,将立足中国、服务中国市场、服务全球客户。”
此话一出,我个人相信大众非常看重中国市场,除了言论之外,大众品牌在行动上其实早已抢跑。
大众汽车品牌将为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两家合资企业,打造全系的SUV产品阵容,覆盖从紧凑型SUV到全尺寸SUV,未来将从目前的6款SUV增加到至少12款。此外到2020年,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也会上市约10款车型,并且计划至2020年国产新能源汽车达30万辆。
英菲尼迪
英菲尼迪明年将退出西欧市场,未来将针对中国汽车市场形成新布局。同时,该公司将重组全球业务,将业务重点转向中国和美国市场。正是有了重视中国市场的计划,英菲尼迪随后宣布:“针对中国市场制定了“5IN5”计划战略,英菲尼迪在未来5年将在中国市场投放五款车型,以满足本土消费者多元的要求。五款新车规划中,还涉及了两款电动/e-POWER混动车型。”
这其实是因为英菲尼迪在欧洲市场受到西欧日益严峻的排放法规、愈加复杂的监管要求以及本土消费者的排外情绪的影响,只得放弃欧洲市场,将更多资源给在中国汽车市场。以集中新品研发和核心市场的营销,进而针对性更加明确。并且随着中国市场成为第二大汽车市场,豪华车细分市场呈逆势增长的态势,英菲尼迪转战中国市场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通过上述总结四个品牌的做法可以发现,他们重视中国汽车市场战略的做法中,都有将针对中国汽车市场推出多款车型的计划。
其实,我觉得相比铃木品牌退出中国相比,这四个品牌的打法或许更为明智。毕竟只需要推出针对于中国市场推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车型,便可暂时刺激消费者消费,增加本品牌的销量提升。若固执般的存在,不仅不能留在中国汽车市场,反而还会将自己品牌积累多年的口碑丢下,深耕多年付出的努力功亏一篑,钱没挣到还让名誉随之付诸东流。
最后
虽然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看似呈饱和之态势,其实仍然蕴藏巨大的能量和空间,比如新能源车型和细分市场的车型。而且中国经济和政策正面临转型的阶段,改革时会伴随短暂的阵痛。所以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汽车市场还有许多机会可以争取,即使亏本也要留在中国市场,只因蛋糕之大都想吃上一口。
而跨国车企重视中国市场的做法,的确可以给消费者带来选车上的好处。但不可否认的是,跨国车企不是慈善家,任何企业都是需要挣钱才可生存下去,所以纷纷将重心转向中国,也可以理解为是他们嗅到了人民币的味道,甚至是把中国汽车市场当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