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汽本田内部的一纸人事任命在汽车行业激起涟漪。高洪祥正式接棒李进,出任广汽本田董事、执行副总经理,成为这家老牌合资车企的新任中方掌舵人。
与常规人事更替不同,这次换帅发生在广汽本田的“至暗时刻”。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量仅15.5万辆,同比下滑25.63%,从2021年78万辆的巅峰跌至2024年47万辆,净利润更是从2020年的124亿元断崖式下滑至2024年的18亿元。
在《一品汽车》看来,中方新掌舵人高洪祥接手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日系合资品牌。更紧迫的是,广汽本田合资协议期限将至2028年5月13日,仅剩不足三年时间。技术派高洪祥的上任,被视为广汽本田在悬崖边上的最后一搏。
高层人事更迭的深层含义
事实上,高洪祥的履历在汽车行业并不高调,却极具技术底色。这位新任中方一把手深耕汽车动力系统领域,此前担任广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并曾任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董事。他的职业生涯多与技术研发、生产运营紧密相连,与前任李进形成鲜明对比。
李进作为广汽本田体系内成长的老将,拥有丰富的合资公司管理经验。2004年进入广州本田,历任企管部部长、采购部副部长等职,后辗转广汽长丰、广汽菲亚特等多个合资品牌但介于命运的齿轮转动,李进掌管的合资车企一直都以“破产”告终。
而高洪祥成为继郑衡后,又一位从广汽丰田转战广汽本田的“广丰系”高管。此次人事变动被业内解读为广汽集团向技术转型的强烈信号。对此,《一品汽车》认为,当市场巨变时,技术型领导往往比管理型领导更具破局能力。高洪祥的发动机背景恰恰是广本混动转型的关键筹码。
冰冷数据背后的经营危机
聚焦到品牌运营维度,广汽本田的销量报表传递出令人担忧的信号。2025年1-4月,公司累计销量111,220辆,同比下滑21.48%,4月单月销量仅18,491辆,跌幅达25.06%。
具体到产品层面,曾经的“广本双星”如今独木难支。雅阁2025年上半年售出69,735辆,皓影57,897辆,两款燃油车合计贡献了82.5%的销量。要知道雅阁月销曾超2.5万辆,如今已难复当年勇。曾经年销11万辆的飞度,2025年上半年销量不足3000辆;凌派、缤智等昔日明星车型月均销量已跌破千辆。
在新能源领域,广本的溃败更为彻底。2025年重磅推出的本田P7,上市首月仅售437辆,5月跌至142辆,6月略回升至166辆。从e:NP到“烨”品牌,广汽本田始终未能在新能源市场找到立足点。
在《一品汽车》看来,当82.5%的销量依赖两款燃油车时,这已不是转型问题而是生存危机。新能源产品的连续溃败暴露了研发体系与市场需求的根本性错位。
战略失误留下转型隐患
广汽本田的困境根源来自多方面战略失误,产品迭代严重滞后,冠道自2016年上市以来从未换代,至今仍只有纯燃油版本。在关键技术路线上,第十一代雅阁放弃成熟的i-MMD油电混动系统,推出只支持慢充的插电混动车型,但因性能与体验不及自主品牌竞品而收效甚微。
更深层的问题在决策机制,据悉,与广汽丰田不同,广汽本田的中方话语权相对较弱。有接近两家公司的消息人士指出,广汽丰田已建立“中国首席工程师体制”,并计划推出本土化新能源专属平台;而广汽本田仍由日方主导技术路线。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海车展上的场景颇具象征意义:本田高层强调与Momenta合作要确保智驾系统“很本田”;而丰田则高调展示其中方首席工程师团队,传递“很中国”的信号。
由此可见,当“本田化”成为本土化的对立面时,技术自信就变成了市场盲区。合资车企的决策天平应向中国市场倾斜,留给高洪祥的问题不只有技术突围,更有中日双方的话语权竞争。
押宝技术派突围的可能性
正如前面提到的,高洪祥的发动机专家背景,恰逢本田全力推进新一代混动技术的关键时点。与广汽本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汽丰田7月销量同比增长11.7%至6.6万辆,超过本田在华两家合资公司销量之和。
尤为需要留意的是,广汽丰田的“铂智”品牌已初见成效,铂智3X累计交付突破2万辆,印证了中方主导新能源战略的可行性。在《一品汽车》看来,高洪祥团队可能采取三方面破局策略,那便是引进北美市场验证的成熟电动车型缩短研发周期;与广汽埃安开展电池技术协作;推动主力车型插混化升级。
当下,广汽本田投资35亿元的新能源专属工厂已建成投产,年产能12万辆;广州研发中心扩建工程也在加速推进。对此,《一品汽车》认为,这些硬件投入为技术派领导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基础保障,技术专家的价值不仅在于懂技术,更在于懂技术路线的选择。混动与纯电的双轨并行可能是更现实的过渡方案。
合资车企转型的行业镜鉴
放眼未来,广汽本田的合资协议仅剩34个月,高洪祥团队将面缩短技术转化周期、重构产品矩阵、平衡中日股东诉求三大挑战。这场转型战役的成败,将为合资阵营提供重要参照。广汽丰田的逆势回升证明,中方主导的本地化研发是可行路径。其不仅推出本土化新能源平台,更在关键车型上与华为等本土供应商深度合作。
东风日产的N7热销同样印证了此模式的有效性。当丰田、日产都选择将中国市场决定权交予中方时,本田的全球视野反而成为转型负担。高洪祥的“广丰系”背景带来宝贵经验。广汽丰田的中方赋权模式,特别是产品工程本土化适配机制,值得在广汽本田体系内复制推广。
在《一品汽车》看来,合资车企的未来不在“技术引进”,而在“本土创造”。将中国市场的需求置于全球战略的核心位置,才是转型关键。
写在最后:
当一度被业内调侃为“车企终结者”的李进退居幕后 技术背景的高洪祥与广汽本田的转型需求形成战略契合。他的发动机专业背景恰逢本田全力推进新一代混动技术的关键节点,而“广丰系”背景又带来广汽丰田中方主导的本土化经验。面对仅剩34个月的合资协议期限,高洪祥团队需要加速深化与广汽埃安的电池技术协作、推动主力车型插混化升级。
广汽本田的命运不仅关乎一家企业,更是中外合资模式的试金石。当丰田、日产已转向“中国主导”模式,本田能否在倒计时中完成战略转身,将决定老牌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时代的最终席位。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