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思易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柴文静
今夏的北京,热得像一口封住的铁锅,白昼滚烫,夜晚蒸腾。
8月2日,798·751园区第79馆,一座废旧厂房改造的清爽空间内,数百位观众在昏晓交替的霓虹灯下等待——这是吴声第九次举办年度演讲,这次演讲的主题叫“刹那涌现”。
现场观众阵容不乏行业关键角色:阿那亚的马寅、南极电商的张玉祥、洪泰基金的盛希泰……来自消费品牌、科技平台、风险投资、广告咨询等领域的年轻从业者也悉数到场。他们或是吴声的熟识,或是慕名而来。
吴声是介于预言家和先驱者之间,商业与智识之间的罕见人物。
他早年在凡客负责品牌营销,积累了深厚的用户洞察与增长方法论,此后受邀于京东及多家企业担任要职。而后又与罗振宇共同创办《罗辑思维》,担任总策划,推动知识内容商业化。
2015年,他出版《场景革命》并创立“场景实验室”。
“产品即场景”自此成为吴声提出的关键命题。其背后的假设相当直接:任何产品设计都不应从技术或功能本身出发,而应围绕用户在特定情境下的目的与行为路径进行组织。
这种思路在今天似乎显而易见,尤其在某些领域,比如汽车内饰设计中,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是理所当然的设立原则。但在当时,它尚未进入主流话语。
2015年是一个属于“生态”概念的高光时刻。智能手机迅速普及,社交网络重构了社交结构和信息流动方式。“互联网+”与“O2O”被广泛用于包装各种创业计划,平台企业争夺“入口”,强调“闭环”与“赋能”。在百度、阿里、腾讯等平台主导的生态叙事中,增长被理解为体系之间的竞争优势,而非用户层面的具体体验。
然而,2017年是一个临界点,随着微信、支付宝、抖音等平台站稳脚跟,平台生态不再是前沿议题,而是成了隐含前提。
这也是“场景”一词开始获得更高解释力的时期。场景不是关于结构的词,而是关于时刻的词,是关于人如何分配时间,进入、穿越并离开一个界面的词。生态讲的是关系,场景讲的是进入这些关系的方式;生态构建平台,场景解释平台如何被使用。
这一年,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以“用完即走”的形态重塑服务路径,使平台结构首次转化为用户可感的、可触发的“即时场景”;同年,盒马鲜生在全国扩展试点,开创了线上线下一体融合的体验模式。
吴声在两年前的2015年就预言了这一切。
但是,仅仅一次跑赢时代并不难,难的是十年如一日地持续引领时代,保持敏感。对吴声来说,每年一次的公开演讲,意味着必须重新判断当下的真实,将现实与他的“场景”概念有机地融合。而2025年又更是前景模糊的一年。
疫情留下的旧伤有待恢复,AI的降世又打破了旧有路径。我们不再满足于缓慢愈合,而是将希望寄托于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指数级的跃迁。
在这种对增长前所未有的迫切需要和预期中,所有方法论都显得迟钝,所有词汇都显得陈旧。情绪在前,语言滞后。我们身处转机之中,却难以命名转机的真实面貌。正如马克·菲舍所言:“如今,想象未来比想象世界末日更困难。”在这样的时刻,对意义的渴望胜于对路径的确信。在8月4日的这个夜晚,所有的眼睛与耳朵都朝向吴声。
吴声演讲的主题为“刹那涌现”,试图用他那乐观的浪漫主义,提醒我们,我们站立之地,既是局限之所,也是能力之源。吴声倡导一种哲学生活方式,在宇宙的尺度下,定位此刻此地。
剥离“哲学”这一宏大用语,吴声所呼吁的是一种框架性的、结构性的、耐心的解释体系。这个体系由四个关键词构成:NOW/FLOW/HERE/EGO。这四个词贯穿他的讲座。
实际上,这四个词是对以下问题的抽象回应:如果只有结合新兴技术构建新质的场景,商业才有新的增长空间,那么我们已经具备哪些条件?还缺什么?我们该如何开始?
01
新质场景的本质:NOW
场景的成立,不依赖地理位置,而是那种“我现在就在这里”的感觉。它不取决于人在哪里,而是看信息、设备、用户和环境之间能不能做到低延迟、高默契的连接。只要连接是实时的,场景就能成立。
吴声把这种“此刻的连接”叫作NOW。
比如,2023年武汉协和医院的专家通过5G远程指导十堰医生做手术。当时医生说,几乎没延迟,“感觉就像我们在同一间手术室”。这里真正重要的不是“是不是物理在场”,而是操作、数据和感知是不是都“同时在线”。
比如,天猫“双11”的“即时零售+虚拟秀场”:门店同步接入直播间,主播刚介绍完一个商品,观众在屏幕上点进去的那一刻,也许正好就是身后的实物被展示出来的时机。展示和购买虽然不发生在同一个空间,但都发生在同一个时间,仍然能营造现场感。
NOW是所有场景的特征,无论是使用场景还是技术场景。这个概念带来的是一个判断框架:只要这个场景可以做到实时响应和互动,不管你是不是在现场,不管这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场景”,它都成立。
而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个逻辑,就可以预想出更多还没被发明的“新场景”。
在他今年提出的八个预测中,吴声设想了一个叫“超现场”的趋势,把NOW的逻辑进一步应用到了演出领域。他举的例子是韩国女团aespa——她们的演出不是实体人先出场,而是数字分身先登台热场,真人随后登场。这种“碳硅融合”的表演方式,直接打破了传统的时空与媒介边界,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场景。
02
新质场景的硬件基础:FLOW
一个场景要在“当下”真正成立,光有设备在线、用户在线还不够。如果系统连接延迟、响应迟钝,再多的技术也难以支撑起完整体验。
在这个层面上,吴声提出了第二个关键概念:FLOW。FLOW强调系统对用户意图的提前感知与资源调度,让操作变得隐形,最终接近本能反应。
智能家居是FLOW的典型应用。在一般设想下,用户回家,无需手动操作,灯光、空调、窗帘已自动切换至熟悉状态;随后进入观影、办公或健身模式,场景无缝切换,操作感几乎消失。
吴声强调,像窗户这类非智能物件也可纳入FLOW逻辑。以绿盾门窗为例,通过纳米镀层实现雨水自洁与空间除醛,让窗户成为自动化的后台节点,释放用户注意力自由,使而能将精力投入工作、娱乐、社交。
而在那些注意力极度密集的场景中,这种流畅性则更为关键。吴声提出的“无库存货架”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作为吴声对未来作出的八个预测之一,他设想,未来的购物不再依赖“实物展示—即时购买”,而是基于生成式AI的“产品模型”完成定制:用户在如Amazon Bedrock这样的平台上配置商品特征,系统实时理解需求,完成生产与配送。
这类“按需生成”的机制,本质上是FLOW在零售场景中的延伸:用户无需浏览库存,只需表达意图,系统即完成响应。
这个设想背后的技术基础,是FLOW逻辑对响应效率的极致要求。这里技术能否实现是判断某个新质场景能否成立的底层条件。
吴声的预言也由此暗现锋芒:新一轮的场景竞争,将从拼内容和交互,进入到拼基础结构和响应效率的阶段——FLOW,正是其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03
新质场景的目标:HERE
如果说NOW是判断此刻是否构成有效连接,FLOW是判断路径是否足够顺滑,那么HERE则关乎一个根本问题:此刻是否有价值。这三者构成了“新质场景”的基本逻辑闭环——连接是否成立、路径是否顺畅、目的地是否有意义。
在讲座的这一部分,吴声分享了他对新时代的享乐模式的观察,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拿手好戏。
他观察到:在存在诸多数字场景的当下,人类欲望仍指向物理空间,也就是HERE。
一家咖啡馆、一场快闪活动、一次展览,在如今的数字时代仍然是文化记忆的承载物,人们在网络浏览中一次次凝视的“欲望对象”,也是一个个动身的理由。
在这样的注视与再访之间,HERE成为一个链状生态系统的核心锚点。
在八个预测中,吴声将一个趋势称作“空间商业的新知识时代”,即借助AI的结构化和关联能力,物理空间、人文活动与历史脉络应当融合为可计算的地域知识网络:它应该成为一个数据集散中心,满足个性化的氛围订阅需求。
例如,Netflix House所打造的沉浸式虚实融合空间,作为众多IP的物理延展,提供了另一种体验故事叙事的入口;又比如阿那亚,通过对用户情绪与行为的长期理解,构建出一种独特的社区氛围,使得空间本身就具备了情绪记忆与文化黏性。
04
场景的生命线:EGO
最后,吴声谈了谈自己,也即我们所有人。支撑一个场景持续生长的,不是设备、算法或数据的堆叠,而是人在其中投射的身份与情感——也就是EGO。人是一切连接的目的,也是场景之所以能生长、能持续、能成为“生活容器”的原因。
每个人都愿意停留在那个“像自己”的地方。人机共处已经成为现实,而“人感”的缺席却往往被放大地感知。
因此,吴声提出的最后一个未来趋势被他称作“算法休假的AI伦理”,似乎在传达脱离AI和算法的生活态度。而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在AI与人共处的时代,像吴声一样不停地解释现实,可能才是人之为人的最后形式。
吴声并没有给所有困惑盖棺定论。他只是像往年一样,试图把一团混沌的现实,分门别类地拆开、命名、归纳,并交给人们一个可以继续思考的起点。
这正是他所坚持的结构性解释体系的意义所在——不是将未来封装为答案,而是为现实建立可以被感知的秩序。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