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日产汽车发布了2025财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整体表现优于市场预期。尽管仍处于亏损状态,但营业亏损已大幅收窄至791亿日元,远好于此前预计的2000亿日元。这一变化不仅是财务层面的阶段性成果,也释放出日产在深度变革中的积极信号。
通过"止血"与"造血"并举的策略,日产在成本控制与资本运作层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数据看,日产在全球固定成本控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仅第一季度就压降成本逾300亿日元。在可变成本端,由总交付成本(TdC)小组主导的优化计划已提出4000项降本措施,其中1600项已准备好实施,企业整体运营效率正加速回归稳态。
在成本体系上,日产通过精简固定成本、集中资源配置、推进模块化设计,实现了从“止血”向“造血”的关键跃迁。当前日产可流动性资金总额达3.1万亿日元,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1万亿日元,另有未动用信贷额度1.8万亿日元,为未来扩张与转型预留了充足回旋空间。
日产CEO伊凡·埃斯皮诺萨在财报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必须走得更远、更快。”这句话不仅是行动口号,更代表日产正在摒弃过去“稳中求胜”的节奏,转而进入“结构优先、效率为核”的新周期逻辑。
而财报发布前不久,日产宣布计划于2027财年终止追浜工厂整车生产业务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座象征着日本制造精神与日产技术创新的工厂的重组动作,折射出日产Re:Nissan计划的盈利模型与制造逻辑的结构性重塑。
截至目前,日产已在全球范围内宣布包含日本追浜工厂在内的5座整车工厂的整合计划。这种“断臂式”重组并非被动应对市场,而是日产在Re:Nissan计划战略框架下主动发起的系统性变革,目标是将全球整车产能从350万辆(不含中国)削减至250万辆,同时将工厂利用率提升至近100%,实现更高水平的成本效率与投资回报。
这正是日产主动推进盈利结构重建、走出“高成本低效益”路径依赖的明确姿态。
而与成本结构重塑同步推进的,是日产在全球范围内的产品与组织模型重构。
将制造体系从“分散+惯性”转向“集约+回报导向”;将产品决策从“总部垂控”转向“区域协同”;将组织结构从“线性配置”转向“模块化协作”。
这一连串结构性转变背后,反映出日产对“全球车企如何在多极竞争中实现效率与灵活性”的系统性回应。而中国,正在成为这一重构逻辑的出发地与关键变量。无论是制造体系的重组,还是产品开发的主导权转移,亦或是组织模型的扁平化重塑,中国市场与本土团队正逐步走向日产全球战略的核心。
财报显示,2025财年第一季度(4-6月)期间,日产在华合资公司东风日产全新推出的电动车型N7,成为中国合资新能源市场的关注焦点,特别是N7的首批用户中,有70%为35岁以下的年轻首购人群或来自其他品牌增换购的新朋友,展现出日产电动化产品的市场适配力和用户渗透力。据乘联会等最新统计显示,7月N7的销量达到6455辆,累计环比增幅65%,销量呈现出逐月上升的态势。
N7更具战略价值的意义在于,它是日产首款由中国团队主导设计开发的新能源车,从项目启动即具备全球规制输出能力,是日产产品模式从“总部研发+全球配套”走向“区域主导+全球共享”的标志性样本。其后的Frontier Pro PHEV等车型也将延续这一模式,构建起“以中国为初发、向全球输出”的全新产品架构体系。这一举措也呼应Re:Nissan计划,形成战略层面的配合。
为了支撑这一变革,日产汽车在华合资公司东风日产将在2026年底前追加100亿元投资,用于智能化电驱架构、整车集成、座舱体验等核心技术的突破性探索,并在坚守日产汽车全球统一安全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将整车研发周期压缩至24个月以内。
这意味着,在日产的全球布局中,中国不仅在执行端拥有更高主导权,也将在创新策源、组织治理和产业链协同等多个层面,构建起面向未来的战略支点。
这一连串转变共同构成了日产“盈利模型再造”的系统路径。正因如此,一家拥有深厚品牌积淀的传统日本车企,才会将改革的切口放在成本端,组织架构成为突破口,而真正的战略落点,则坚定地选择在中国市场扎根。
对于所有正在经历深度转型的传统车企而言,盈利结构重启几乎是共同命题。像日产这样背负历史包袱的品牌,更是面临电动化冲击、全球产能过剩与财务体系紧绷的三重挑战。但与其守旧求稳,不如像日产所展现的那样——以结构改革正面迎战。
总体来看,Re:Nissan计划是一次覆盖生产、产品、资本、市场等全维度的重塑行动。追浜工厂的“谢幕”,不是产线关闭的句号,而是日产告别旧逻辑、迈向新模型的起点。
当然,对于日产而言,真正的考验远未结束。但今天的日产,已不再回避问题,而是尝试以明确的策略和具体的路径,回应复杂的不确定性。这,正是一家老牌全球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周期变革中迈出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