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长城汽车“Hi4 Talk嗨聊会”第一期正式开播。在这场技术对话中,长城汽车CTO吴会肖和技术中心副总经理王超深入解析了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的核心优势,并回应了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为什么长城选择Hi4而非增程式路线?这场讨论不仅揭示了Hi4的技术逻辑,更展现了长城对未来出行的深刻思考。
Hi4 vs. 增程:效率与全场景的较量
![]()
增程式电动车近年来备受关注,但长城并未盲目跟随潮流。王超在直播中明确表示,增程式本质上是串联混动,仅依赖发动机发电驱动电机,而Hi4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发动机直驱模式。这一设计让Hi4在中高速巡航时具备更高的效率——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减少能量转换损耗,从而优化燃油经济性。
![]()
吴会肖进一步指出,真正考验混动技术的并非日常平稳驾驶,而是急加速、高速超车等极限工况。Hi4通过电机与发动机的智能协同,实现了更快的动力响应和更稳定的动态表现。相比之下,增程式电动车在高速场景下往往显得乏力,因为其动力完全依赖电机,而Hi4则能结合发动机的高效直驱,提供更均衡的性能输出。
![]()
可靠性:复杂不等于脆弱
不少人担心,Hi4比增程式技术更复杂,是否会影响可靠性?吴会肖给出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增程式系统让发动机长期处于单一发电模式,就像一个人总是用同一块肌肉,容易疲劳;而Hi4允许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切换角色,反而能延长系统寿命。”
这一观点在极端测试中得到了验证。在今年的懂车帝冬测中,搭载Hi4性能版的魏牌蓝山在极寒续航和冰雪赛道两项挑战中均夺得第一,证明了Hi4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四驱普及:从“奢侈品”到“必需品”
长期以来,四驱系统因成本和能耗问题,在中国家用车市场占比仅5%。但Hi4的出现正在改变这一局面。传统四驱依赖复杂的机械传动结构,而Hi4通过前后双电机布局,以更低的成本实现了四驱功能,同时优化了能耗表现。
![]()
吴会肖强调,四驱并非只为越野而生。随着城市道路复杂化(如地库坡道、雨雪天气)和自驾游的普及,四驱的安全性和通过性优势愈发明显。Hi4的目标,正是让四驱技术从“小众高端”走向“大众普及”。
技术背后的战略逻辑
Hi4并非单一技术,而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涵盖Hi4(中型车)、Hi4性能版(中大型车)、Hi4-Z(泛越野)、Hi4-T(强越野)和Hi4-G(重卡)。这种细分化的布局,体现了长城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不同场景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
![]()
在新能源竞争的下半场,单纯比拼续航或加速已不足以定义领先。Hi4所代表的,是一种更高效、更安全、更适应多元场景的技术路径。这场“Hi4 Talk嗨聊会”不仅是一次技术科普,更是长城汽车对行业趋势的一次清晰宣言:未来的混动技术,必须兼顾性能、效率与全场景适应性。
写在最后:
技术创新的意义,不在于追随潮流,而在于解决真实问题。Hi4的诞生,正是长城汽车对用户需求深度思考的结果。它不仅是混动技术的进化,更是对“四驱是否必要”这一传统观念的颠覆。当更多消费者体验到Hi4带来的安全与性能优势时,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或许将迎来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