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燃油车似乎有反扑的势头。
近日,有关新能源车渗透率经历环比五连跌、到了41.5%的消息引发行业关注。新能源车渗透率下跌的首要推手,来自燃油车的绝地反击。在此消彼长之下,燃油车份额从去年8月的低点,逐渐回升,一度恢复至接近六成。
![]()
要知道,新能源车在当下不仅享受着多项政策扶持,而且充电设施越来越多,新能源汽车车型也更多。今年前4个月,近百款新车挤入市场,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据了绝大多数。尽管车厂都在猛攻新能源汽车,但最终还是未能如预期般“一统天下”,燃油车的韧性正在体现。
虽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这一波起伏让人颇感意外,但它也充分展现了市场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场油电大战的插曲,反而让行业看清了方向。如何平衡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协调发展,将是每一个车企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01
新能源车从“狂飙”到“骤降”
回顾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1%用了10年之久。而最近十年间,由于政策性补贴的因素,新能源电动车在中国市场经历了飞速发展,,燃油车市场份额则不断被侵蚀。
按照乘联会数据,2024年7月,是国内新能源车销量首次超过燃油车的时间,当月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50.8%,这一突破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之后这个数字继续增长,最高峰的市场渗透率高达53.9%,汽车市场充斥着“燃油车天塌了”的声音。
![]()
然而,从去年9月开始,情况就有点不对劲了,此前一路上涨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在跨过50%历史节点后,扩张趋势明显放缓。甚至还出现月度渗透率连续5个月环比下滑,并在去年12月跌破50%大关至49.5%,2025年1月进一步降至 41.5%。虽然4月份市场稍有回暖,但也仅是回到51.5%,仍徘徊在50%附近。
![]()
显然,这和消费者平日所能感受的氛围,是完全不相符的。从最近的上海车展也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车企都已经将重心放在了新能源新车方面,燃油车大多只是维持更新改款,全新车系并不多见。然而,全行业的投入并未带来如期的效果,新能源汽车依然难守50%渗透率大关,可见燃油车韧性太足了。
![]()
可以看出,尽管如今新能源车新车频发,并且网上对新能源车也极为推崇,但从数据不难看出,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拉锯战依然上演,仍在50%的平台期举步不前。这也意味着,燃油车依然在市场上占据主流,有超过一半的消费者仍会购买它。
02
燃油车地位依旧稳固
尽管燃油车已经失去了曾经的绝对“C位”,在互联网上的声量也不复从前,但是仍然有着不俗的销量以及众多支持者。在某些使用场景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性。
![]()
从去年底到今年,传统燃油车也开始通过更新技术来提升竞争力。其中,吉利汽车通过架构化改革,将CMA超级母体架构的电子电气化技术反哺燃油车;长安经典车型升级新蓝鲸500Bar,为燃油车注入新的生命力;上汽大众途昂Pro搭载第五代EA888发动机,智能座舱三连屏+智驾系统,燃油车也能实现智能平权。这些车企的举动让更多的消费者看到了燃油车企的技术储备和实力,增加了购买燃油车的信心。
![]()
价格体系的调整也是燃油车销量上涨的重要因素。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各大传统燃油汽车品牌相继推出了一口价模式,上汽通用、北京现代、长安福特、广汽丰田等都有参与其中。曾经要卖20万级的B级燃油轿车,如今仅售10.69万元起,燃油车价格的一再下探,难免让不少打算拥抱新能源的用户开始“回心转意”。
![]()
价格调整和技术升级,让燃油车出现“回暖”迹象,不过长期来看,新能源车的增长动能并未衰减。在新能源车不断升级的迭代速度、电池技术的突破、充电设施的完善,以及AI大模型全面上车的加持下,新能源车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我们无需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出现反复而大惊小怪,任何事物在经历过高速发展后都会陷入一个平静期,这是客观规律使然。
![]()
汽车产业的变革更像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燃油车确实面临挑战,但要说迅速离场,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燃油车在技术、成本、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未来,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将共同发展,相互竞争、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