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材料创新到工艺革命,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征程已揭开序幕。
当下车载锂电池的由于其不稳定性和热失控而导致的自燃,始终成为消费者所关注的问题,无论是自发性还是由于碰撞挤压变形导致,都是终绕不开的安全隐患。而所谓的“固态电池”,则如同一味良药,似乎将自燃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中。
![]()
固态电池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但其真正进入产业视野始于锂离子电池商业化后的技术分化。
液态锂离子电池通过钴酸锂正极与石墨负极的组合率先实现商业化,而固态电池则因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不足长期滞留实验室。直至2011年被打破——日本科学家发现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首次媲美液态电解液,固态电池产业化曙光初现。
![]()
国内对于固态电池研究但真正形成产业布局是在2015年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加速技术攻关。
固态电池优势更安全、更耐用、充电更快,可以理解为电池界的“超级升级版”。普通电池就像个夹心饼干,中间夹着果酱(液态电解液),而固态电池把果酱换成了硬糖(固体材料),更结实,不容易漏,还能塞更多夹心。
![]()
传统液态电池在过热、穿刺等极端条件下,易因电解液泄漏引发热失控。固态电解质具有不可燃、耐高温特性,其热失控温度可达600℃以上,远超液态电池的150℃临界点。测试数据显示,固态电池在针刺实验中仅升温15℃,无起火爆炸现象。
![]()
固态电池可兼容高能量密度正负极材料:正极可选用高镍三元、富锂锰基甚至硫系材料,负极可升级至锂金属。理论能量密度上限达900Wh/kg,是现有液态电池的3倍。更高的能量密度换来了更小的体积以及更长的续航能力。
![]()
国内的固态电池技术研发都在持续推进中——比亚迪采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锂金属负极,2024年下线的60Ah电芯循环寿命超1000次;宁德时代开发硫化物体系,计划2027年量产;蜂巢能源推出的“果冻电池”,通过凝胶态电解质平衡安全性与离子传输。
![]()
预估2030年后固态电池将逐步主导高端市场,它的性能跃迁,会以代差的表现,替代当下传统电池。届时的纯电汽车单次续航里程甚至有望突破3000km,真正实现续航自由。
尾巴
固态电池的崛起是能源革命的缩影,当中国企业在液态电池时代完成“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后,固态电池领域正成为角逐全球电池产业主导权的新战场。
![]()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材料创新到工艺革命,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征程已揭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