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发布报告。
这份报告详细解读了中国轮胎产业现状,并从海外建厂、配套等方面分析行业变化。
![]()
“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目前,中国规模以上的轮胎企业有300家左右。其中,民营企业约有250家。
从产业结构上看,中国轮胎行业出现“三足鼎立”的多元混合发展形态:国有企业约占20%,民营股份制(含混合所有制)约占50%,外资(含合资)约占30%。
有23家轮胎企业,子午胎年产量达到1000万条以上,年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
其中,国企数量为3家,民企和外企各有10家。
据统计,在国内高端乘用车轮胎领域,外资企业占60%-65%,内资企业占35%-40%;
在卡客车轮胎市场,外资企业占30%-35%,内资企业占65%-70%。
中国工厂走向世界
从海外建厂的角度来看,已有5家中国企业,在两个国家建立了5个轮胎工厂,年生产量达到4000多万条,销售收入130多亿元。
同时,有5家轮胎企业正在国外建厂,计划年产能为5000万条。
还有6家企业正在筹划和选址,准备“走出去”。
中橡协轮胎分会认为,中国轮胎产业的定位,正在由“世界轮胎工厂”,转为中国轮胎工厂走向世界,并开始在欧美布局。
配套市场出现变化
在乘用车轮胎市场,中国品牌轮胎发生的变化较大。
据介绍,中国品牌轮胎,正逐步改变缺少为中高端轿车(20万元以上)配套的局面。
三角、玲珑、双星、赛轮、万力、森麒麟等企业,承担起打造中国高端自主轮胎品牌进入配套市场的重担。
中国品牌轮胎的许多产品和技术,得到了内资和外资汽车厂商的欢迎。
商用车轮胎领域,中国相当一部分自主品牌轮胎,在技术、质量等方面,赶超国际一流品牌。
来源:轮胎世界网整
编辑:宋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