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需要敲一大串复杂的命令字符才能运行电脑,那么无论该电脑自称多么智能,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智能化。
同样,如果让用户去学习复杂的新技术,或者被迫改变熟悉的驾驶习惯来使用智能驾驶,那么这也不是真的智能化汽车。
所幸,之于前者,乔布斯的mac系统和微软的Windows系统,创新使用图形界面代替命令行系统,从而让个人电脑开始普及。
之于后者,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满足用户每个人多样化的实际需求,是摆在所有车企面前的难题。
而在这方面,国内汽车龙头上汽集团,走在了行业的前面。
![建筑旁的汽车 描述已自动生成]()
打造“全场景”智驾体验
“新能源赛道,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已经是行业的共识。然而,与“三电”代表的电动化不同,智能化所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比如,在智能驾驶方面,由于每个用户的驾驶习惯,使用场景以及道路条件不同,车企很难用一套智驾系统去满足所有人的实际需求。
这就导致如今市面上很多所谓的智驾系统,或者需要用户学习复杂的新技术才能上手,或者一套“傻瓜式”的系统,让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改变自己的驾驶习惯。
上汽认为,这都不能称之为智能化。因为真正的智能是让用户忘记技术的存在,专注在出行中的体验与交互。
就像在看一场球赛,如果让你频繁感觉到裁判与犯规的存在,那么这一定不是一场流畅的比赛。
所以,上汽提出,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云管端全栈自研为技术底座,以舱驾融合体验为终局,为用户打造“全场景”智驾体验。
所谓“全场景”,就是用户在实际驾驶中将会遇到的情况,包括高速公路、城区道路、泊车甚至小区窄路行驶。
也就是说,上汽希望,只要用户定好导航目的地,系上安全带,车辆就可以在可能遇到的任何路况条件下实现自动跟车、变道、超车等智驾功能,不需要给用户带来学习技术或者改变驾驶习惯的负担。
![蓝色的电子产品 描述已自动生成]()
全栈自研赋能上汽智驾
能做到这一点,上汽的法宝,在于全栈自研。其主角,就是上汽旗下的科创企业——零束科技。
在上汽此前举办的“智咖汇”上,曾介绍基于上汽七大技术底座之一——上汽零束银河®️全栈 3.0 解决方案,上汽形象地将其称之为“智慧的脑”,该方案采用“中央计算 + 区域控制” 的策略,舱、驾、算、联四域合一。
没错,在上汽零束看来,真正的智能驾驶,不能单靠硬件或是软件,亦或是某个系统,某个智能配置,而是从智舱、智联到智算的一个整体。
零束自研的智驾是采用“高实时软件计算平台、BEV算法、全域闭环数据工场”等关键技术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哪怕在处理非机动车突然窜出、混行道路变道加塞、绕开前方临停车辆等复杂问题,也表现得像个“老司机”。
比如,在智驾系统令人头疼的变道加塞问题,上汽零束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通过Bev+Transformer等AI算法及大量数据训练,可以与加塞车辆进行“博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提升了自身通行效率。
据悉,上汽零束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正式开启工程验证,其城市NOA功能也已经在车上跑通,后续将在全场景进行泛化,逐步开放于用户使用。
![]()
让用户“买得起、用得好”
无论上半场的电动化还是下半场的智能化,转型对于全球的传统车企而言,都是相当大的挑战。而作为国内大型汽车集团,上汽不但在电动化方面领先了半个身位,在智能化方面也展现出自己的优势。
比如上汽零束的全栈3.0智能车解决方案,除了更加智能的体验之外,还通过跨域融合,将控制器数量减半、数据带宽提升5倍、线束长度减少30%、OTA速度提升70%,实现在提升效率的同时,降低系统整体成本,让用户“买得起、用得好”。
但与上汽一贯的“低调”风格相仿,其在智能驾驶方面的技术突破,也没有大肆声张,除了不想在技术大量落地之前“炫技”之外,更多的考量,是把注意力放在给用户更多的体验,而不是凸显技术本身。
事实上,除了上汽零束的智能驾驶平台之外,上汽在智驾方面有广泛布局。比如智己汽车刚刚宣布在上海主城区开放城市道路NOA功能的 IM AD系统,就是与上汽投资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Momenta合作,其计算机视觉算法技术积累位于世界顶尖水平。
上汽还组建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其自研自动驾驶 2.0 技术的 Robotaxi,即自动驾驶出租车,也已经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投入运营。
![图形用户界面, 应用程序, Teams 描述已自动生成]()
写在最后:
如果说,在内燃机时代,发动机微小的热效率差异,决定了全球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那么在新能源时代,核心技术给用户带来的真实体验,将决定车企的命运。
这在智能化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作为国内本土车企龙头,在智能驾驶领域重兵布阵、长期布局的上汽,从人工智能实验室,到上汽零束重点发力,其技术突破不仅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升级,也让用户真正体验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体验。
智能化的下半场,上汽已经“抢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