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dee
看着让人无比不好的《都挺好》,终于落幕了。
作为今年目前而言,最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都挺好》将“原生家庭”之恶刻画得毛骨悚然,让人没齿难忘。
小阿姨的确不喜欢《都挺好》,这和苏家三宝没啥太大关系,只是觉着——这部戏没有时代感也没有代入感。一切一切的人物塑造,只是为了制造矛盾。
同理,还有《欢乐颂》和《我的前半生》。
基本上都是对底层小人物充满了浓浓恨意——他们大多是最丑陋最穷酸最粗鄙的,不仅充满市井之气,还必须不讲道理重男轻女。
其实和当年《白毛女》里的黄世仁没啥差别,是剧情需要,遭人恨的样板。
想想1990年代以来,那些引起最万人空巷的家庭连续剧,也充满了各种矛盾各种斗争各种的爱恨情仇,但所有的情感宣泄与人物塑造,都是如此真实与复杂,你无法对某个人充满绝对的憎恶或绝对的喜爱。
比如当年被万人唾骂的王沪生他姐姐。十年后再回首,她反倒是那个时代最好的注脚,拥有着最真实的人格,让人同情怜悯,甚至心生佩服。
小阿姨话有点多了。
所以今天,咱就来聊聊1990年代以来,最让人意难忘的国产家庭剧。
1990年《渴望》
关键词:圣母
《渴望》的编剧不是王朔。但这部戏的确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源自他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一部大中篇小说《刘慧芳》。
如果有他的份儿,肯定不乐意自己的大中篇小说被整成这样。一点也不有趣更不痞,一点也不王朔。
小说里的确有女工刘慧芳、王沪生姐弟,刘慧芳前夫姐姐的女儿小芳,还有刘大妈……却没有宋大成这样的老实疙瘩。
也是,王朔小说里怎么会有如此传统的老好人。
真正的男主,是一个说话戏虐,却总能一针见血、单刀直入的老同学夏顺开。
刘慧芳一开始的确是许多人眼中的“圣母”,却在和夏顺开接触中渐渐“幡然醒悟”,渐渐将别人口中的赞美视为嘲讽挖苦。
到后来,她甚至在凝视夏顺开得照片时,情不自禁地对着照片扇了一个小耳光,还来了一句“你他妈的才是圣人呢!”
真可爱。
但是,当年怎会接受如此大举退步的女性?必须大刀阔斧地改!
于是,便有了无比符合当年中国传统审美,欣赏情趣以及价值取向的《渴望》,而那个同样名叫刘慧芳的真·十全圣母,成为全国人民最心疼的女儿、妻子和母亲,成为了新英雄、社会主义真·新人。
的确,如今再看《渴望》,真是充满了1980年代末的时代烙印。
十年动乱里,无产阶级刘慧芳们打死也不会去知识分子王家的小楼,因为作为工人阶级的女儿,她一旦去了,就等于受到了“污染”,丧失她最宝贵的阶级纯洁性——这可比失身更为要紧。
反面人物王沪生必须留着猥琐的稀疏胡子,留着无法根除的少爷作风。反面人物的姐姐王亚茹也必须刻薄清高不讨人喜欢,对刘慧芳的鄙视都写在脸上。
特殊岁月过后,刘慧芳阴差阳错地嫁给了王家儿子,自此过上了圣母一般的生活,一次又一次地原谅猥琐丈夫,盼他浪子回头;无私地为小姑养私生女,虽然关于真相她啥也不知道……
看似无比可笑,但当年许多影视作品都是如此这般,圣母们喜欢把自己挂到十字架上,展示鲜血淋漓的奉献之美。
记得1992年还有一部电视剧叫《风雨丽人》。宋春丽演了一个同样无比圣母的母亲,她把亲生女儿的回城名额与爱情统统送给了养女。因为后者的父亲曾是她的暗恋对象,自己的丈夫是组织摊派的……额。
但《渴望》这部戏真是好看呀,不仅仅是它代表着80后无比美好的童年集体回忆,还因为它藏着好多的彩蛋。
比如傅彪,他饰演田莉的病人,真的超可爱。由于有车,他去帮王亚茹搬家,还拿着自家女儿的照片找人家品评——直接被赏了俩麻里子。
再比如梁冠华,他饰演的大头和燕子一起去跳disco。他无疑是一个灵活的胖子,虽然一身肥肉,却跳得无比精彩。
其实,也正是这部一点也不王朔的王朔牌影视剧,让他成为了1990年代最受电影电视青睐与喜爱的金字招牌。
同时,王朔也结识了一个人,编剧乔瑜。此后两人一起合作搞出了三部经典《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和《爱你没商量》。
1991年《家有仙妻》
关键词:时尚
应该是许多85后老少女的时尚启蒙剧之一。在这部40集的连续剧里,女主林以真起码换过一百多套时装。
从职业装、运动装、休闲装、泳装、婚纱、礼服……不管是上宽下窄的束腰装还是松垮的慵懒大毛衫,包包从LV到香奈儿。林美女完美展现这位住在大别野,有奶奶爹妈和弟弟宠爱的事业女性有多不差钱。
更别说曾让萧蔷靠墙根蹲着的“台湾第一美女”戈伟如,每次出场衣服几乎就没重复过。
虽然经常会被变态老板骚扰,被家里人催婚,但林以真是堂堂正正地花着自己赚的钱——从没想过通过那枚丑到死的神奇小镯子来谋求不正当福祉(当然,第一集里也见识了这枚镯子是有多傻)。
那段时间,已被“将来必须做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报效祖国”彻底洗脑的小阿姨,甚至一度偷偷幻想,还不如做一名来去如风的女导游呢。
话说,小阿姨也是通过这部戏,第一次知道家庭妇女、麂皮,职场骚扰、艾滋病、同性恋、婚外情……而这些近30年前台湾电视剧里出现的问题,我们现在还在讨论,依旧木有任何实质性答案。
当然,我们还通过这部戏,认识了小虎队以外的另一支台湾偶像团体草蜢,还有那首至今还能全歌背诵的《失恋阵线联盟》。
话说草蜢的第二熟悉歌曲,必须是徐家汇太平洋百货为了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每天循环播放的《宝贝对不起》。
一眨眼已近30年。
戈伟如的“第一美人”头衔早已换人,业已离了两趟豪门婚,年过五十依旧在台湾娱乐圈美美得摸爬滚打;
孙兴因为吸毒早已在娱乐圈销声匿迹;
澎恰恰再也不复当年《连环泡》的辉煌,由于不雅光盘被黑道捏在手里,前后共破费了四千多万新台币,从此忧郁症环绕着他;
白冰冰因1997年女儿白晓燕遭遇绑架被杀,从此泪洗面20年。甚至拜遍全台湾大小庙宇,只为和爱女再度相逢;
唯有林以真,1996年放弃了一千万年收入(超过了何家劲、赵雅芝、刘松仁和刘雪华),嫁给了和成集团(就是1998年让刘德华抱着马桶高歌一曲的HCG和成卫浴)的董事长邱立坚,从此消失于公众视野中。
最后,这部戏放现在估计是在“修仙”的边缘反复试探,是否过审只在gd总局一念之间。氮素,目前咱已经得到确切的路边社消息,《家有仙妻》已确定翻拍,监制素陌生又熟悉的郭靖宇先森。
说陌生,因为郭先森曾导演过许多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比如《刀锋1937》、《我的1919》、《龙虎人生》、《铁梨花》等等等。可惜剧出名导演并未出名。
说熟悉,因为郭先生去年导演的一部“神作”,直接将他送上了热搜。就是豆瓣评分2.5的《娘道》。
1993年《我爱我家》
关键词:时代
制作这部剧的由头,非常的伟光正——为了庆祝1993年是“国际家庭年”。小阿姨家当时还有这年的纪念币呢。
当然,它所诞生的时代,可比虚无缥缈的“国际家庭”伟大多了,正是我们将动乱余毒慢慢排出,改革开放的曙光愈来愈亮的1990年代。
于是,就有了练气功练到走火入魔的退休干部傅明;有了不三不四才上班的贾志国;有了能和阿敏阿玉阿英阿东阿欢阿庆阿昆阿巩阿文阿宏阿山阿丹一起走穴签名的二级评剧演员和平;有了为了见偶像张国荣一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贾圆圆;有了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一天到晚等蹭饭谈项目的贾志新……
更顺理成章地有了贾家三闺女贾小凡的论文题目备选——第三者插足。
老傅问还有没有别的,小凡直接给上了一段贯口:
“有啊。比如吸毒贩毒、卖淫嫖娼、贪污腐化、行贿受贿;人工流产大家谈,少女失身面面观;性变态、同性恋,小蜜为何傍大款;留守男士和女士,单身贵族生活圈;精神病院的精神病,少管所里的少年犯——您说我选哪个?”
老爷子彻底有丝分裂:“算了算了,你还是来第三者吧”
紧接着,为了彻底打断自家小姨子迈出做第三者兼师生恋的那条腿,和平直接给自己中学同学孟朝晖来上一段让人叹为观止的大批斗:
如此经典的台词,在《我爱我家》里俯仰皆是。
比如在戒烟那集,老傅回忆起困难时期的烟草,那真是直教人生死相许:
“我们是用特殊材料制出来的人,就能够抽用特殊材料制出来的烟,这么说吧,凡是点燃能够冒烟的,除了导火索以外我都抽过。”
再比如老傅被一辆自行车撞了,居委会刘大妈回来报信说:
“我今儿早上去菜市场买猪肉,我听说那早上的猪肉是新宰的,可我还没到宰猪的地方呢,就听见你爸叫唤了!”
主角给力,任意一位客串也都不是善茬儿,从表情到台词具是无比出彩,动辄是当时数一数二的风云人物。
比如顶着重重压力解救老傅同志于水火的司马南,对春花喊出“我发现你进城时间不长,学的是又反动又黄色”的谢园,贡献出无数经典表情包的葛优,最后用一个站姿和一个眼神谢幕的姜文……
但在76岁的亲家母面前,他们只有拜服的份儿。作为广场舞大妈的先驱,她白天舞剑锻炼身体,晚上练嘴皮子磨炼和平,动辄就蹦出“望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姆们姆们姆们!”这样的金句。
瞬间就把人的笑神经摧枯拉朽了。
能如此奋勇无畏创造出恁多经典台词,继而激发出演员无穷演技和活力的人,正是本剧的“文学师”梁左。
不是编剧也不是艺术顾问,而是一个满是敬畏之意的“文学师”,可见梁左在《我爱我家》的分量。
只可惜,这位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因心脏病突发,40来岁就英年早逝。走时,他写的《马大姐》还在热播。
据说梁左一直觉着自己怀才不遇。爹是《人民日报》副总编,妈写下了《人到中年》这本小说,这么一个严肃知识分子家庭,居然出了一窝或长相或文笔都和正经全不沾边的三兄妹。
梁左甚为苦恼。
他想搞纯文学艺术,一辈子憋着想写一部致敬《红楼梦》的严肃长篇,最后全便宜了说相声的和搞情景喜剧的。
万般无奈,只能借情景剧自嘲。就有了老傅一家的集体吐槽:
和平:“梁左?这人我知道,不就是个写相声的么,一会儿关电梯里了(《电梯奇遇》),一会儿掉老虎洞里了(《虎口遐想》),一会儿天安门又改农贸市场了(《特大新闻》)。这人还没给抓起来呢?”
老傅:“像我们家这样的正经人家,居然和一个写相声的人来往。”
贾志新:“啊……他最近不是相声也写不下去了,想写几集电视剧,蒙俩钱儿花。”
如此自嘲,没有足够的心胸和社会阅历,绝对下不去手。
此外,创造这部戏的还有许多同气连枝的兄弟姐妹,比如挑大梁的梁左拉来了同样冰雪的小妹梁欢,后者也贡献了许多本子——就此和英达看对了眼,让宋丹丹哭瞎了眼。
还有英达英壮两兄弟,姐妹花臧希和臧里。后者在离开剧组后也联合制作了不少情景喜剧和电视剧,但没有一部能超过《我爱我家》。
当然,还少不了北京人捧在手心含在嘴里的王朔。
有时候,看台上还能看到陈凯歌和一嘴龅牙笑得无比欢畅的冯小刚。
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
关键词:移民
1990年代,大学校园里突然分出两大派系“麻派”和“托派”。
“麻”是打麻将,“托”是考托福。当时,驻京美国托福考试中心常年被围得水泄不通,去美国念书和淘金,是当时有志中青年的不二选择。
但是,居高不下的拒签率,外汇兑换限额和常人难以企及的出国成本,使得大部分人对于大洋彼岸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想想而已。
于是,1993年的这部《北京人在纽约》,成为了“了解”敌方的最佳捷径。
作为中国第一部在美国全程取景,第一部通过银行贷款筹措到150万美金,第一部筹拍阶段就直接惊动中央领导人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在当时未拍先热,全国皆知的劲儿,绝对让如今的后背们汗颜。
当然,贷款后结果喜人。
郑晓龙和冯小刚(其实真正的幕后“黑手”应该是姜文)不负众望,将所谓的“American Dream”赤裸裸地摊在中国人面前。
虽然全程在美拍摄,但实则和美帝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就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从人情冷暖,人生境遇,人物个性都和美帝人民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
也难怪中国人都能看得懂,更获得了57.3%的收视率。此后,这部21集的电视剧还被缩成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视电影,登陆了美国公共电视网。
无数的中青年知识分子,“亲眼”看到了被高楼大厦和汽车铺满的曼哈顿岛,霓虹闪烁老黑乱跑的布鲁克林街区,中文说得666的美国资本家,装修无比后现代的美国家庭……这和《加里森敢死队》,《神探亨特》还有《成长的烦恼》里演的完全不一样啊!
没有遍地的危险分子,也没有遍地的小别野。
当然,也与美国之声与海龟亲友所说的完全不同——王启明和郭燕在追梦第一日,就被彻底打回原形。英文单词它认得你你不认得它,似曾相识又无比陌生;求人问路恨不得用中文连说带比划。亲戚还把他俩扔入了白天都要开灯的地下室,别说好梦一日游了,还莫名其妙地多了900美金的债务。
王启明每天都要面对成山的盘子、洋葱和菜刀,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餐馆得阴暗面是这样的。郭燕遇到了毫无婚姻契约概念的美国老板,一边对她穷追猛赶,一边又对她提出各种苛刻的工作要求。
只前几集,就让全中国梦想出国改变命运的知识分子陷入莫名迷思。
大洋彼岸的那个国度,居然是一个毫无道德观念,崇尚弱肉强食、利益至上的野兽之国,这与中国人的传统中庸处世哲学截然不同。
恰如电视剧开头的那句点睛之笔: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1994年《孽债》
关键词:知青
二三十年前吧,不少同龄人都曾为一篇伤痕文学“代表作”哭到天荒地老。
讲述的是一群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接受劳动改造,其中最漂亮的一个姑娘为了爱情,嫁给当地最勇敢的傣族小伙,最后难产而死。兔死狐悲的女知青们抬着尚未凉透的尸体到支部大队,居然争取到了回家探亲的名额和权利。
这件事如同蝴蝶效应般蔓延整个云南,知青们纷纷丢下锄头和镰刀,要求回家——从1973年开始,一批又一批青年获批回城探亲,每个人都极为小心地控制着自己的表情,以免太过欢喜而对死者不敬,但也没有人再提起那个被永远留在西双版纳的上海姑娘。
只有那个傣族小伙一直记着她,做了一辈子的橡胶守林人。
这片文章非常“读者”,故事情节或许多是虚构,但大背景无比真实,而类似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但只有极少数,拍成了影视作品,还多是触不可及的敏感词。
《孽债》之所以能顺利播出并造就收视率神话,多亏了导演黄蜀芹+编剧叶辛的福至心灵,他们截取了一个似乎被人彻底遗忘的“后遗症”,同时,它其实一直在那里,一直都在发炎,一直都在隐隐作痛,一直都无法甩脱。
当然,除了5个当年被留在西双版纳的上海知青的孩子,如何跑到上海寻找亲生父母,如何尝遍人生百味又如何重新书写自己人生,《孽债》还展现了1990年代上海真实的都市生活——亭子间、下岗潮、出国热、霹雳舞和猝不及防的性开放。
那段时间,全国人民都在说上海人太冷漠太自私太造孽。这句源自沈若尘的台词,就此成为上海人的一个标签,久久没有被撕下。
的确,唱着“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 ”稚子何其无辜。而那些被时代裹挟着的普通父母,为了一个更好的人生,也是无可厚非的。
这段历史总有人不想面对,甚至早已面目模糊记忆残缺,但对于当事人而言,绝对是脚心一根无法拔出的刺,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痛。
1994年《过把瘾》
关键词:爱情
同一年,上海这块儿在为“蹉跎岁月”扪心自问,北京的红男绿女则想彻底遗忘过去拥抱新时代。
《过把瘾》只有8集,却算得上是王朔作品汇报演出:《过把瘾就死》+《永失我爱》+《无人喝彩》,三合一揉成了这部超级精品。
换现在,不给你造个80集真对不起各级广告商。
老王真是厉害,才过4年就亲自给全中国人民带来一部纯纯的王氏爱情——不是安徒生童话,没有郎才女貌一见钟情;更不是琼瑶剧,一条腿还不如一场婚外情。
老王把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嬉笑怒骂当成主旨内容,直接把婚姻的残酷和爱情的偏执放在一起,描述着爱情最危险的敌人:不是厄运、痛苦和灾难,而是柴米油盐、瓶瓶罐罐,日常琐碎。
小阿姨当年透着屏幕,都能闻到王志文的香烟味儿,江珊的消毒药水味儿,食堂舞会的鱼香肉丝味儿……
男主不是一脸端正大气的郭凯敏朱时茂唐国强,而是看着有些羸弱的王志文。
典型的办公室浪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玩世不恭嘴高手低。笑起来有一口大白牙,三分坏七分好,集合了落魄文人+混子+大男孩+没落贵族等各种气质,百无一用是文青。
但他抽烟时——“别的男人吧,抽烟,烟往你脸上喷。他不,他给你扇。”
女主不是一脸甜蜜可人的张瑜龚雪吴海燕,而是一不当心就急得跟乌眼鸡似的江珊。
作天作地的漂亮小护士,没头没脑又纯情得一塌糊涂。从不低眉顺眼,更不坚信默默付出就会有回报。她纠结于“我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这样的伪命题,但最缺一个坚定的“我爱你”。
一边是只谈请不说爱怕付出更怕受伤害其实早已刻骨铭心;另一边似乎是深爱着对方却一定要拧吧着争吵着伤害着才能表达所谓的爱意。注定是一个悲哀的爱情故事,就像安娜与沃伦斯基一样。
相差一个多世纪,却有相同的情感困惑。也难怪片尾曲叫《糊涂的爱》。
最后,方言死了,杜梅生不如死。她这次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失去了爱,甚至连一个活口儿也没落下。
1996年《儿女情长》
关键词:日子
记得CCTV当年王牌节目《东方时空》里,曾有一个子节目,叫做《东方之子》。其当年的slogan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日子”——这句话用在《儿女情长》上,实在贴切。
别的不说,只说当年的何政军,我们的赵刚赵政委,也是演过最底层小老百姓滴,一个被漂亮老婆戴了N次绿帽子的差头司机。终于最后他还是离婚了(其实老婆和香港人跑了),拿着离婚证哭倒在父亲的灵堂上。
即使被人戳着脊梁嘲笑,即使他时不时听到“美容院,摸大腿……”这句顺口溜,依旧选择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因为他要过生活。
虽然没啥钱没啥文化,但只要半身不遂的爹有需要,立马火急火燎地开车接送。
魔都底层的老百姓,其实和全国各地没啥区别——他们曾住在如今让无数人心生艳羡的石库门里,如今看着寸土寸金,当年简直要人老命,各种不方便不说,一家着火十家香,任何事情捂不隔夜,毫无隐私可言。
但无数的上海人家就在这样的石库门里过了大半辈子,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儿女情长了半个世纪,也习惯了。
对了,这里面还能看到任泉,在里面演一个家境不好成绩优异的学生,给别人做家教。
除了《儿女情长》,那段时间魔都出了不少极为优秀的沪语连续剧。个人印象最深的,还有一部《夺子战争》。
就是女方一家人觉得男方没出息,想着方儿离婚出国后最后又把外孙弄出国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一段,莫过于当了好几年灰孙子的女婿终于在父亲葬礼后彻底爆发,他吃饱老酒跑去老丈人楼下彻底暴走,真是让人看着无比解气又无比心酸。
然而这个时候,骂什么都没用了……胳膊拧不过大腿,儿子多多依旧要随妈出国。两人走在马路上,父亲问:“你现在想要什么,要什么都给你买。”
如此普通的一句台词,小阿姨哭得一塌糊涂。
生活里的悲剧,哪有什么轰轰烈烈气壮河山,都是在鸡鸡狗狗油烟弥漫间愈陷愈深,最后只等压弯骆驼的那根稻草。
可惜,传说中的续集《多多归来》如李莲英小盆宇的下面一样,没有了下文。
许多魔都的阿姨妈妈,也通过《夺子战争》,知道了台湾有一个唱歌的大叔——他的《风筝》恰如其分地作为片尾曲,每次出现都让人倍感窒息。
2000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幸福
当梁冠华还不是狄仁杰时,当霍思燕还没和黄奕抢男人时……这真是个无比美好的回忆。
这戏是1999年电影《没事偷着乐》的电视版。
导演是沈好放。
对于如今的90后和00后而言,他无疑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但在上世纪80-90年代,沈导就是品质保证——《三国演绎》、《春秋列国·春秋篇》、《小楼东风》、《九九归一》、《二马》、《敦煌》……基本每一部都是精品。
原著兼编剧是刘恒。
一手编出了《菊豆》、《秋菊打官司》、《画魂》、《本命年》、《红玫瑰与白玫瑰》、《没事偷着乐》、《少年天子》、《云水谣》、《金陵十三钗》……
张艺谋之所以有如今国师的地位,军功章里绝对有刘大师的份儿。
扯远了。
电影版张大民全靠冯巩那张天津贫嘴,外加无数春晚熟面孔客串出演,可惜剪辑和配乐实在差了些。幸好电视剧将之前的一切先天不足统统补齐活了,更将张家搬到了北京的胡同里。
相比如今的《都挺好》、《欢乐颂》等一众已算出色的城市生活剧,张大民无论演员、编剧还是导演,都绝对是扎扎实实在底层摸爬滚打过的大活人,单对话就透着一股子市井鲜活,毫无扭捏做作之态。
尤其是人艺出身的梁冠华——好一个长得圆、嘴超贫、身段灵活、年纪不小、气度超大的北京下岗工人。
有人开玩笑说,再也没有如此优秀的平民喜剧,整一个工人阶级的末代狂欢。冯巩一丝瓜肠子就算演得再好,也不如梁冠华这个茄子蛋看着更幸福更点题。
但张大民的生活真的幸福吗?
12岁时父亲厂里的锅炉爆炸,爸爸被开水活活烫死。
好不容易抱得美人归,妈又痴呆了,天天追着他说:“大民,给妈来块儿冰。”
中年下岗不想让老婆知道,每天去有空调的大商场吃臭豆腐挨过8小时。
弟弟弟媳们全都不省心——或活泛或自视甚高或沉迷于自我世界,外加一个得了白血病的漂亮妹妹。
他不幸福吗?
他喜欢看妈嚼冰,喜欢看大雨吃圣代,喜欢看老婆吃鸡翅,还喜欢看儿子喝奶。
他享受着一日三餐。早上弄碗小米粥,来俩油饼,切点细咸菜丝儿。中午来碗炸酱面,拍几瓣蒜搁里头一拌,再弄点醋……
他可以在长着树的屋里和媳妇儿云芳开心滚床单。他为了给后者买炸鸡腿自愿调去油漆车间,云芳知道真相后,流着泪骂他傻。
是的,尤其是最后一点。
当时觉着,这不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么。现在却无比羡慕他俩——就算全世界都对张大民恶意满满毫无良善,还有个为他流泪的妻子。
据说刘恒在写剧本时哭到不能自已。刘太太在一边拼命劝他:“既然写得这么难受咱不写了不行嘛?”
当然不行啦!
因为刘大师要写的,就是属于平民的幸福——不在样样比得上别人。心里知足,甘愿主动为每天的日子张罗,已是有爱了。
当年多少人看到这段是哭到上气不接下气的?再加上小柯火上浇油,再给配上一首《婆婆丁黄》,更是让多少阿姨妈妈直接哭昏过去,可比这几天热映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赚人眼泪得多。
2006年《乡村爱情》系列
关键词:土味
有人说,这其实是中国版的《老友记》。
一开始我当说笑话呢,后来想想还有点道理——象牙山就像纽约格林威治村,里头也住着六个年轻人:谢永强、王小蒙、赵玉田、刘英、王香秀、刘一水。
当然小阿姨所说的《乡村爱情》,仅限于前两部。
虽然一开始被盖上了“赵家班弟子汇报演出”这个戳儿,但毕竟刚开始是CCTV出品,赵本山、范伟和王小利只是属于特邀嘉宾锦上添花的级别。
当然相比美国那头儿,早期的东北六人行真极有大东北特色,且剧情还是人物设定都相当靠谱。
六人虽然是村里的成功人士,但不是开养殖场就是开豆腐坊的、不是搞花圃就是开荒山建果园……个个都是又黑又瘦又土了吧唧。
比如除了谢永强有个姐姐,全是独生子女(当然了,主要原因不是象牙山计划生育执行到位,而是“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的签名题字到位)。
谢广坤能大大方方地给齐镇长送去两只鸡;大脚超市才不是飞鹤奶粉和乡村爱情酒的集散地,只是个小食杂店。
当然,最关键的无疑是为了土味爱情争争吵吵磕磕绊绊,但剧情发展都极为顺理成章,一点也没啥婆婆妈妈啰啰嗦嗦。单纯看叙事和拍摄技巧实在是毫无亮点可言,就是开门见山平铺直叙,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就是这种朴实,才把人打动。
谢永强常常纠结着是到底选王小蒙还是王香秀;刘英和赵玉田这对欢喜冤家隔三差五地来上点幺蛾子。最出格的也就是刘一水和赵玉田为了王小蒙大打出手。其实也没动啥武器,就连冷兵器就没见着。
最要紧的是当年的赵四,不仅看着正常,三观也很正常,讲话也不歪嘴咧牙的。
可惜到后来,这男主角谢永强的存在感也是越来越弱,赵四的颜也是越来越歪了……
2009年《蜗居》
关键词:房奴
不知是不是巧合,一头一尾两部作品放如今看,都是三观粉粉碎的电视剧。
但即使三观粉碎,即使我不喜欢六六,但这部戏就是如此真实。
就是有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单身女孩,无限憧憬着浪漫和虚荣,金钱与地位。为了能不断往上爬,为了能达到某个目标,她们可以牺牲掉自己的XXX、XXX或者XXX。
于是,海藻牺牲了尊严,海萍牺牲了海藻。
记得第十集里,小贝拒绝拿出全部积蓄给海萍还高利贷,海藻咆哮道:“我姐不幸福我们也不会幸福”,小贝彻底翻脸。
有人说:郭海藻的金钱概念完全错误,她对人与人之间的尺度把握也完全错误。郭海萍就不该把生性懦弱又不自知的妹妹带到花花世界里。还老是跟妹妹说“爱情是男人骗女人的鬼把戏”。
郭海萍有做错吗?难道要把自家妹子捂牢一辈子?难道要每天对着同样懦弱而贫穷的丈夫大喊“刚八蛋”?
小贝有做错吗?显然更没错。
海藻有错吗?似乎是。但当你再细想一下,估计只会对狗日的高房价,叹上一口无用的老气。
某种程度上,郭家姐妹和《东京女子图鉴》的绫很像——当她买下一件与收入不相符的裙子时,她在想什么?当她连续几晚站在男人楼下按门铃时,她在想什么?当她看着龅牙丈夫的脸时,她在想什么?当她被和服男撂到一边时,她在想什么?
有时候小阿姨会想,这部戏的三观不正,到底是六六故意还是社会所迫?
如果两者皆有,真的太悲哀了。
而能买到房的郭海萍其实还是少数,她好歹老公体贴,她好歹有关系,她好歹有工作,她好歹个性要强。更多数的人得不到爱情得不到体贴得不到温饱得不到空间,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满足不了……
因此,在陷入无望生活的死循环时,是继续一贫如洗还是选择放弃XXX……没人敢打包票。
更多作者文章,点击进入小程序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