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我知道你急了,但你先别急。
有理不在声高,有时好好说话比急赤白脸更有说服力,比如说这次长城举报比亚迪。
如果没记错的话,长城举报比亚迪,是车市这么多年来,头一回发生在主流车企身上的举报事件。
上不上台面先不论,咱先说这事本身。
长城拿了什么“把柄”
上午10点40分,长城官方发的举报声明。不到两个小时,12点25分,比亚迪的官方回应就发出了。
很显然,双方都知道对方在打什么牌。至少在比亚迪这边,是清楚的。
按照逻辑,车企官方亲自下场,就是不留余地,若不是有十足的胜算,是不会轻易动手。那么既然长城官方直接“开撕”,想必是拿住了对方的把柄。
那么我们不妨看看,这“把柄”到底是什么。
长城举报的核心,是比亚迪相关DM-i车型,采用“常压油箱”。相信不少人在看到长城的举报声明时,和快评君的第一反应是一样的——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想必即便专业的汽车媒体,也没有几个关注常压油箱的。快评君恶补了相关知识,紧急咨询了几个业内专家,甚至包括开修理厂号称“无车不修”的好友,得出一个结论——这根本就不叫个事儿。
大家知道,汽油属于易挥发液体,所以一般的油箱,并不是完全封闭的,目的是为了平衡油箱内压力,避免发生危险。这就是常压油箱。但常压油箱并非与外界直接相通,而是通过碳罐装置连通外界。
这碳罐装置很重要,其可以吸附汽油蒸汽,助力充分燃烧,同时减少燃油浪费。不过如果超过碳罐吸附量的极限,汽油蒸汽就要通过碳罐的通气孔排到车外。
顾名思义,有常压油箱,就有高压油箱。高压油箱其实原理跟常压油箱一样,只不过为了减少汽油蒸汽的外排,高压油箱的油箱压力要高一些,相应的对管路提出了更高的耐压要求。
这个举报,别有用心
一般来说,混动车型比较省油,汽油在油箱的流转率低于普通燃油车,所以混动车型用高压油箱较为合理。
关键点来了:
首先,常压油箱与高压油箱的区别,对消费者日常使用没有任何影响;
其次,就目前的相关法规,并没有强制要求车企必须采用高压油箱。
最后,至于长城举报的“整车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仅在于部分情况下燃油蒸汽的外排,这点“污染物”是否真的不达标,我们不好判断,让相关部门来鉴定。
要知道,比亚迪DM-i系列车型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比亚迪做到了“油电同价”。事实上,比亚迪并没有讳言性价比是重要的竞争手段,如果消费者为了更高端的溢价享受,那么完全可以出门左转去看看腾势。
换句话说,正是得益于出色的成本把控,比亚迪可以做到如此高的性价比。但成本把控不代表降低品质。事实上,比亚迪的技术储备中,就有一项用“冷却介质冷却燃油蒸汽,使其液化后掉落回燃油箱,从而避免燃油蒸汽造成的压力升高”的专利。
也就是说,长城自以为拿到的这个“把柄”,其实根本不是个事,相反,长城在举报声明中措辞严厉,怪不得网友称之为“别有用心”。
那么长城的“别有用心”从何而来呢?
压力太大,长城急了
答案是——压力。注意,这个压力,不是油箱压力,而是经营压力。
毕竟,当初比亚迪DM-i刚推出时,长城自己的柠檬混动DHT,被认为是与DM-i同为新一代混动系统,然而,事实证明,二者在市场的表现,天壤之别。
凭借着DM-i等新能源车系的发力,比亚迪以186.35万辆的数据,成功拿下了去年国内车市销量冠军。而长城汽车去年总销量为106.17万辆,同比下滑17.12%。
如果不算出口,那么长城汽车去年国内销量仅为88.96万辆,同比下滑22.04%。
疲软的市场表现,甚至让长城汽车下调了今年的销量目标至160万辆。
然而,即便如此,长城今年仍然难以完成销量目标——其今年前四个月的总销量约31.31万辆,同比减少7.18%。
反观比亚迪,今年前四个月累计销量达到约76.24万辆,同比增长94.3%。其中,以DM-i车系为主力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累计销售38.84万辆,同比增长104.85%。
可见,曾经被认为是同级别的对手,如今长城已经连比亚迪的“尾灯”都看不到了。
这,才是长城“急了”的根本原因。
写在最后:
在长城举报比亚迪事件发生后,就有人在分析这是否算是“恶性竞争”。
其实,在快评君看来,竞争,核心目的在于让自己得利。实在不行退而求其次,哪怕自己不得利,能打压对手,也是好的。
此番事件曝出后,对于常压油箱的知识,业界来了次恶补,结果发现,这根本就不算个事。相反的是,大家发现,比亚迪确实有用新技术降低成本还能保证同样品质的能力。
最后说一嘴,长城举报声明公布的日子,是是比亚迪既定举办宋Pro DM-i冠军版车型上市发布会的日期,比亚迪下午的发布会,长城上午发布举报声明,此举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不是一个有格局的中国品牌该做的事。
一个佐证,就是资本市场。该事件发生当日收盘,长城汽车跌6.17%,比亚迪跌2.41%,跌幅是对手的三倍,长城此番出手能否得利,一看便知。
长城这算盘珠子,算是打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