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两年的时间里,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的确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汽车的双向发展,让很多国产新能源汽车具备了传统汽车产品不曾有过的新功能、新概念。当然了,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30%,业界评论、很多厂商似乎也都在强化一种观念,那就是新能源汽车是“洪水猛兽”,如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能有所作为,可能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
不过从绝对销量数据层面来说,其实新能源汽车依然属于“少数派”。首先从渗透率上来说,新能源汽车目前的最高渗透率不超过35%,虽然说进步很大,但是绝对占比还是比较低。如果按照国内市场年销量2000万辆新车计算,新能源汽车也只有700万辆,燃油车还有1300万辆,所以燃油车的生存空间依然很大。
![]()
此外,从车企和品牌的角度来说,其实能够在绝对销量上看起来比较优秀的车企,数量是非常少的。就拿5月份乘联会公布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销量排行榜来说,5月份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超过3万辆的品牌只有4家,分别是22万辆的比亚迪、4.5万辆的广汽埃安、4.25万辆的特斯拉,以及3.6万辆的上汽通用五菱,其他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都在3万辆以下。而且就算是这4家,也是断层式的存在,比亚迪以绝对的优势单独独享了第一阵容。
![]()
同时我们也看到,5月份国内轿车市场销量前十名中,日产轩逸以3.5万辆成为销量第一,朗逸、速腾、凯美瑞、卡罗拉、帕萨特也进入前十,并且销量数据都很不错。而在厂商销量榜上,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广汽丰田、一汽丰田、东风日产等以传统燃油车为主力的品牌,也进入了前十榜单,销量都还不错,都保持了较大的同比增长幅度。
![]()
所以其实从销量数据的角度来说,新能源汽车整体还是相对弱势的,燃油车和传统车企依然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从整个角度来讲,好像传统车企们多多少少有些过度焦虑了。或者说,很多评论渲染和强化了这种焦虑感,让很多传统车企不得不双线“出战”,一边“守擂”燃油车,一边“出击”新能源汽车,毕竟传统燃油车的基本盘还是相当大的。
![]()
但,情况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很多传统厂商,比较焦虑的地方在于,新能源汽车是一种未来趋势,现在做得好的汽车品牌,以后很可能会占据比较大的市场份额,然后一点点蚕食掉原本属于传统车企和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这一点才是问题的关键。
举个例子,目前30万以上新能源SUV销量最好的品牌,是理想汽车,5月份销量超过了2.8万辆,而且L7、L8、L9三款车型,任何一款车,销量都高于市面上30万以上的SUV车型,包括豪华品牌。倘若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也以理想汽车这样的速度“野蛮生长”,是不是以后豪华品牌、燃油车品牌这部分市场份额,就被新能源汽车品牌抢走了,毕竟市场整体是在收缩的,有些品牌强势进击,就一定需要其他品牌“让出”市场份额。
![]()
而且像比亚迪这样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可能给予这些传统品牌的打击是更大的,在三年之前,比亚迪全年销量只有40多万辆,但是到了当下的2023年,只需要不到2个月,比亚迪销量就能超过40万辆,新能源汽车“逆转”车企命运,或者说改变市场格局的能力,实在太强了。倘若市场上,再出现几家和比亚迪一样,销量“野蛮生长”的新能源车企,传统车企何以招架?
![]()
此外,另一个让很多传统车企难以适应的点在于,很多传统车企因为内部架构和观念的原因,没有办法跟上新能源车企技术迭代的脚步,在过去的几年间,我们看到新能源汽车已经持续引领了汽车产品属性的重大变化。
比如智能座舱,引入大尺寸娱乐屏、更加家庭化的内部场景,以及冰箱等生活化的配置!再比如驾驶辅助,目前很多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的车型,连高速导航驾驶辅助都做不到,但是像理想、蔚来、小鹏、特斯拉等新能源品牌,已经开始布局商用的无图城市导航驾驶辅助,也就是脱离高精地图,完全依靠视觉算法、大模型和高算力芯片来实现在城区的导航驾驶辅助,这中间相差了好几个代际。而随着这些新技术越来越成熟,市场和消费者对于这些新技术越来越认可,大家就会不自觉进行对比,差距和心理落差就出来了。
![]()
所以对于很多传统车企,尤其是体量比较大,燃油车销量占比很高的传统车企而言,可能令他们深感焦虑的,并不是现在,而是一眼能看到头的未来。新能源汽车现在尚且处在绝对销量的弱势地位,但是新能源汽车引领的技术导向和趋势,却是很多传统车企难以跟上的,甚至可以说,很多新能源汽车在内部架构方面的变化,也是传统车企可望而不可及的。
![]()
因此,很多传统厂商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发展,产生紧迫感和无力感,一定不是过度焦虑,相反,现在看起来绝对销量并不占优势的新能源汽车,可能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给予传统车企灭顶之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