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十年前,与车企官降相对应的是笃定销量增长的营销狂欢。十年后的今天,主机厂面对友商官降,更多的是犹豫、彷徨与尴尬。
我国增值税率4月1日起由16%降至13%,目前已有奔驰、宝马、奥迪、捷豹路虎、沃尔沃、林肯等6家豪华车企宣布官降。
这是一年之内汽车行业因为增值税下调的第二次集体降价。上一次从17%降至16%,20多家车企先后宣布降价。
上一次由于下调力度较小,合资和自主品牌都有跟进豪华品牌降价。而这次增值税下调幅度达到了3%,不少消费者预期合资和自主品牌会跟进降价,但对这些品牌尴尬的是,降价与不降都是两难。尤其是考虑到部分豪华品牌明面降价暗地涨价,合资和自主品牌要如何往下接?
![]()
豪车降价是虚情假意?
近几年规模较大的降价潮,始作俑者大多是豪华品牌。
去年5月1日,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由17%下调至16%,一众豪华品牌领衔响应,三天之内22家车企宣布降价,掀起汽车市场十年来最大的官降潮。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增值税自今年4月1日起由16%调整为13%,3月15日晚开始,已有奔驰、宝马、捷豹路虎、沃尔沃、林肯、奥迪加入了这一波降价浪潮。
![]()
从几个一线城市以及南京、杭州等二线城市的豪车终端优惠来看,所谓官降,只是场虚情假意的让利,消费者实际上并不能享受多少优惠。
《上游新闻》记者走访重庆多家4S店,发现豪车虽然官降,但是消费者能享受到的优惠未如想象中多——部分4S店给出的优惠大大缩水。
汽车经销商对产品终端零售价格有灵活调整的权限。在不景气的车市环境下,大多经销商为减少库存、增加现金流,将汽车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对外销售,从而导致不少车型原有的终端优惠幅度比厂家此次调价幅度还大。厂家官降后,经销商收缩终端价格优惠,两相抵消,消费者买车未必比官降前实惠。
“车企官降将成为必然趋势,即使不降价也会有所表态。”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这波降价潮的范围不会就此止步,“卖得不好的车很可能借此机会降价求量”。
随着德系三大豪车的出席,其他二线豪华品牌的跟进几无悬念,尚未踏入十万台阵营的保时捷、英菲尼迪、讴歌、DS压力不小。
![]()
与此同时,豪华品牌进一步缩小与合资品牌的价格差距,将形成自上而下的一波“降价潮”。一大波B级车、A级车或正在紧急赶往降价的路上。
合资和自主品牌如何接尬?
面对豪华品牌抛出的降价绣球,合资品牌接不接,如何接,都是难题。
在这场降价潮中,首当其冲承接豪华品牌降价压力的合资品牌无疑是最尴尬的。原因有三:
一是国家出台这个政策为企业减负,汽车生产制造商皆从中受益,持币观望的消费者在等待车企给出一份诚意的优惠政策,从这个角度来看,尚未响应政策的合资和自主品牌有些骑虎难下。
二是合资和自主品牌在这波增值税下调利好中的受益程度要大大低于豪华品牌。因为进口产品的增值税是在进口环节增收的,因此属于纯减税,而合资和自主品牌受上下游的议价能力影响,不能直接享受这3个点的税收减免。事实上,受上游原材料、运输、存储等等多环节的成本影响,合资和自主品牌所享受的增值税下调优惠要大打折扣。
汽车业的利润本来已经很低,尤其是自主品牌,根本无力降价。另一方面,市场上大部分车型目前都有7-8折的优惠,降低指导价而没有调整终端零售价格,意义不大。
三是降价并不能换来销量的拉升。官降的套路早已为不少精明的消费者识破,主机厂“降价换量”收效愈来愈微弱。路虎的品牌影响力已经被奇瑞捷豹路虎的降价营销给消磨殆尽,长安汽车走在以价换量的道路上销量愈发瘦身。诸多案例告诉我们,降价营销并非挽救销量的法宝,而是沦为虚情假意下的自虐利器。
![]()
官降者在消费者的质疑中尴尬,尚未跟进者也在市场的观望和期盼中尴尬。这个为了改善车企生存压力的利好政策,反而让整个行业罩上一层难堪的阴影。
业内预测,即使有合资品牌跟进调价,但不会大规模跟进。不排除少数几家有所动作,但大部分合资和自主品牌应该都会作壁上观。
对车企来说,更大的威胁或许来自将大幅增加成本的国六环保标准,这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届时,车企的生死劫将到来,一批在生死线上挣扎的自主品牌将消失在大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