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2月28日),我国河南省发生了一起非常严重的交通事故。早上7时46分许,河南郑州市郑新黄河大桥“新乡往郑州方向”发生了多车相撞事故,涉及车辆竟多达200多辆!而导致这一严重事故的起因,主要是当天的天气原因。昨天郑州普降大雾,而且早晨温度低。
根据当地官方天气预报报道,昨天郑州当地的大雾,本身就导致路面的能见度非常低。而更糟糕的是,在黄河的河面上,除了大雾之外,还有团雾。这进一步导致了能见度的恶化!其次当天的低温导致大桥桥面上有结冰,冰面被车轮碾压后产生水分,这让桥面变得更湿滑。
![]()
大虎悠查了一下:这座郑新黄河大桥,是一座上下2层的跨越黄河的特大桥。下层是铁路,给火车(高铁)走的,上层是公路(级别为一级公路,等级仅次于高速公路),是107国道复线。公路桥全长11.6公里,双向六车道,桥面限速100km/h。
![]()
郑州突发事故,涉及200多台车
大雾+团雾、路面结冰是主因
好了,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次事故的关键词:大雾+团雾、路面结冰、路面湿滑、车速高……从新闻报道的电视画面里,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这次事故的惨烈:车子和车子层层叠叠(后车追尾前车,爬上了前车车顶),200多台车挤成一堆,绝望的人们爬上了车顶等待被救援。
![]()
从新闻照片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见,追尾后“起飞”的车,车轮上分明挂着残雪和冰霜……在车友群里,相关的讨论络绎不绝。有人说“是车辆没有搭载正确的轮胎”;也有人说“是驾驶着没有正确使用车灯”;还有人说“是行车距离太近了”……
![]()
如果放在以前,我个人会完全同意上述车友们的所有意见。但如今……今天就来说说“丰满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吧!——首先是关于轮胎的:从专业上来说,气温连续低于7℃,或者路面温度连读低于5℃时,车辆就必须使用冬季胎(雪地胎)或者全季胎了。
![]()
有人说,北方冬季该用雪地胎
我说:对!但现实≠理想
这不是我说的,而是整个欧盟和美国、日本的行业规范,甚至是常识性的知识。因为普通轮胎在温度低于7℃时,橡胶会发硬,弹性变差,抓地效果急剧变差。我记得官方实验节论是:普通轮胎在0度的薄冰路面上,刹车距离会延长至少8倍。所以呢就需要更换专业的冬季胎。
![]()
而这个冬季胎呢,橡胶配方却又比较特殊:超高含硅量使得它在低温下,弹性和柔软度超级好!但是温度一高,它反而不行了,强行用,很快就报废……所以呢,温度连续高于7℃,大家又得换回以前的轮胎……这么换来换去,光是4条冬季胎,价格起码就4位数以上了……
![]()
再加上换下来的轮胎你得找地方存放吧?存放在哪里?你家有那么大么?东北的轮胎店那可都是有“客户轮胎储藏库”的,但其他地方可没这待遇!所以现实当中,走出东北,基本就很难看见所谓冬季胎了。什么是现实?这就是!
![]()
有人说,该掌握雾灯的用法
我说:对!但很多车没雾灯
其次,说说灯光。只要是资历深的老司机都清楚:遇到雨雾天,能见度不好,就打开车的大灯、示廓灯,然后前后雾灯也都要打开。开这么多灯,不是为了让你穿越雨雾看清楚其他车、其他人!而是为了让其他车、其他人能尽早看见你!
![]()
但问题是,到了现实当中,现在考驾照的难度能和以前老一辈比么?大家心里都清楚吧?说难听点,现在能摆弄清楚手动挡的“新一代”还有几个?对于他们来说,“双闪灯”啥时候该用,啥时候不允许用,这老一辈儿特别讲究的规矩,他们还有几个人能遵守?
![]()
就算是所有驾驶员都能正确运用灯光,可结果呢?某些低配车型,直接雾灯就给你“减配”了!不管德系还是日韩系,或者自主车系,出厂就没有!你想要这要那的,就多花钱买中配、高配去呗!你找谁说理去?还有,你自己会用灯,不代表你的前车也会哦……
![]()
车足够坚固是最后保障?
对!但往往贵安全!
极端天气,公共交通出行吧!
而且说白了,就算是你做好了该做的一切,200台车里,只要有1~2人做错一步,你也大概率逃脱不了。哎,思来想去,最后啊,发现到了关键时刻能保护自己的,还得靠车辆本身的结实程度、坚固程度。无论其他人是否用对了轮胎,无论其他人是否有一颗明亮的雾灯可用……
![]()
但是,以安全著称的车……似乎都不便宜。毕竟安全这件事,无非就是“拼结构+堆用料”,一分钱一分货,这道理亘古不变。从轮胎到雾灯,从雾灯到车身坚固……所有的答案最终你会发现,一切都会回到一个主题——钱!!
![]()
所以当我思考到这一层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极端天气时,也许我们该做的,或许不只是去学习什么《雨雾天行车安全妙招》,因为效率实在太低!而是干脆选择公共交通!虽然任何交通工具都不敢保证百分百安全,但安全系数一定比自己冒险驾驶要高的多!特殊气候,还是能不开车就尽量不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