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车以后 话题】国产汽车近年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从头号汽车消费大国,到头号汽车生产大国,国产车都在国内消费市场中占据了重要角色。但一个汽车工业强国不仅只靠内需强势,也要能向外输出。
实际上,国产汽车的出海之路早已开始,但与初期重点在第三世界国家发力的战略不同,如今很多车企凭借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向老牌汽车工业国发起挑战。
最近,国产车向欧洲市场的进发就引起了外媒的“警觉”。在他们看来,凭借自身一系列优势条件,中国生产的汽车将对欧洲市场的一些老牌车企发起强烈冲击。
![]()
“中国汽车更吸引人、更高效、符合更高的质量和安全标准”,这是国外汽车媒体motor1对如今国产汽车的评价。在他们看来,中国国内的政策引导和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优势都将会是国产汽车在海外拼杀的有力武器,甚至还承认国产车在电动化技术的每个层面和每个车型类别都全面领先于西方竞争对手。
欧洲人有足够的数据支撑他们的担忧。2021年,在总计110万台的中国出口销售车辆中,有35.5万辆销往拉丁美洲,这是中国制造汽车海外出口的最大市场。欧洲市场位居第二,约为24.2万辆。
2022年前十个月,中国制造的汽车在欧洲市场共销售32万辆,占到了整个市场份额的3.5%。这其中,自主品牌车型13万辆,MG品牌独占65%。其他外国品牌车型19万辆,其中58%是特斯拉。
![]()
尽管欧洲人鼓吹的“中国威胁论”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恭维,但论调的字里行间也仍旧不乏傲慢。举例来说,在评论中国制造汽车出海时,motor1强调只有在发达国家市场(美、欧、日、韩)显现出更强的存在感,才能确保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
这四个发达国家和地区2021年的汽车市场年销量分别为1510、1775、444、173万辆。日韩市场的本土保护较强,整体市场份额也并不庞大,对车企的吸引力有限。而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和贸易问题仍在持续,因此欧洲市场将会是中国车企最合适的发力点。那么,哪些车企会率先遭受中国车企的影响呢?
![]()
在欧洲人看来,那些产品线单一,电动化转型缓慢的企业将会首先遭受冲击。比如刚刚退出中国市场的意大利品牌菲亚特,他们在欧洲市场也仅销售4个车型,其中只有一款纯电动车型500E和一款SUV产品500X。而且该品牌的销售严重依赖本国市场:2022年1-10月期间,有47%的菲亚特新车在意大利注册。
![]()
福特是第二个被提及的名字,这家老牌美国车企在欧洲市场已不复往日辉煌,近年逐步了取消B级车的销售,尽管该级别车型的市场在整体萎缩,但仍旧是一个重要的销量来源。在蒙迪欧退市后,福克斯很可能是福特唯一的轿车产品,而尽管两台SUV产品Puma和Kuga都颇受欢迎,但都没有电动化。
![]()
日本厂商中也有需要担忧的对象。三菱今年前十个月在欧洲市场仅售出4.3万辆新车,即使是本田也在苦苦挣扎,唯一的纯电动产品本田e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这些车企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处于欧洲的主流市场(紧凑型车、小型车),这是欧洲竞争最激烈,利润最低的细分市场之一,由于提供的产品有限,它们很难在中国车企的冲击下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
![]()
然而,上述四个品牌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本身也十分有限,2022年前十个月,菲亚特、福特、三菱和本田的市占率分别为3.54%、4.95%、0.64%、0.47%。对比2015年的市占率数字均呈下滑态势。
尽管对这些“边缘角色”的冲击并不能算是多么大的成就,但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挤掉老牌厂商的份额进而站稳脚跟,是出海战略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写在最后
中国制造的汽车正在快速向全球市场蔓延,这股势头借着新能源的东风显得格外强劲,让传统汽车工业强国开始感到警觉,侧面印证了国产汽车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力上的巨大飞跃。
不过,时至今日,国内的互联网平台上仍然充斥着大量对国产车型嗤之以鼻的看法,轻视甚至敌视国产汽车。但事实上,国产汽车在走出国门的艰难道路上,表现得或许比很多人更有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