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车以后 行业】问界M7碰撞测试后,“A 柱疑似发生了变形”。
近日,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试验中心(以下简称中保研)披露了2022年首批测评车型的汽车安全指数(C-IASI)结果。
在驾驶员侧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中,问界M7疑似在测试环节中出现A柱弯折现象,弯折的位置发生在A柱和车顶连接的地方。
![]()
尽管,有微博认证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工程师 @碰个石头回应称:和大家科普一下,正面25%偏置碰撞A柱变形≠安全性差!还有A柱变形≠A柱断裂!断裂与变形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家也不要被“另类解读”带了节奏。
但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围绕着“问界M7 A柱”的话题热度依旧居高不下。
此刻的问界无法回避诘问:作为汽车圈最会玩流量的品牌之一,问界M7现在拿的剧本是窦娥冤还是真嘴硬?
A柱变形的确≠安全性差
A柱每变形一次,一些小科普总要被拉上台面亮相一次:
现在家用轿车或SUV,其车身均为承载式车身,车辆整个支撑件全部靠车身承受。整个车身当中,其强度最高的便是动力系统机舱周围,车身框架A、B、C柱,A柱、B柱、C柱共同构建一个安全舱,可以对乘客及车主形成一个安全的乘坐环境。
车辆发生碰撞时,A、B、C柱的刚性越强,汽车驾驶室及乘坐室越不容易产生变形,对车主及乘客的安全保护作用也就越大。如果车辆A柱折断,则代表着车辆驾驶室产生了变形,加上A柱离车主头部较近,受损后侵入造成的车内人员受伤几率会更大。
![]()
那么,“A柱变形≠安全性差”这一说法是否具有可靠性?
“A柱变形的确不是大事,64公里每小时的高速碰撞,我们关注的是乘员安全性。”
同济大学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告诉有车以后,100分是优秀,90分也是优秀。“A柱不变形的是100分的优秀,A柱有变形的是90分的优秀。问界A柱有变形,没做到100分,但是,90分也是优秀。”
“只是华为,大家对华为的期望比较高,一直以极致产品示人的华为,怎么才得90分呢?”他指出,华为问界的碰撞安全没有做到极致,但是的确也还能满足测评拿到优秀,两个都是事实。
此外,也有车型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车企如果把握不住变形程度,提升刚度是最好的办法,用更好的材料尽量做到不变形。“钢材强度越高价格越贵,A柱一般都会用到900mpa,厂家要在材料强度和成本上取舍。”
流量反噬,问题不止于A柱变形
问界M7引发群嘲的根源,是围观者最喜闻乐见的“流量反噬”。
回看问界的出圈,是靠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每次出镜一字一句堆起来的:
问界M7具有超越百万豪车的体验;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做到,用一年的时间推出两款豪华SUV;
喷子说我们这个车不好看,我想说他的品味还是比较LOW,一个伟大的设计师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大家越看产品越高端......
“高端的问界M7配不起一根不会变形的A柱?”这是车主刘先生在接受有车以后采访时说出的心声。
不太了解产品架构设计的他,认为问界M7会被群嘲声讨其实早有征兆。此前,曾有车主爆料称问界M7后排配备有空调出风口,但在冬天却无法提供暖风。官方的答复是,问界M7后排并没有制热功能,只能提供冷风。
“你说这个设计是不是反人类?”刘先生无奈道。
![]()
结合此前有车以后的实地走访来看,作为华为主打的ADS高阶自动驾驶并未在问界M7上大展身手,反而是花了大力气宣传“零重力座椅”的舒适性。
今年5月,余承东表示,“M7是一个外部尺寸很紧凑,但内部空间很大的车。我们会让领导感受到非常舒适的休息感,是全世界首个让领导能很舒服休息的车,超过所有的豪华车、高端车、MPV。”
新车在功能层面,仅支持车道保持辅助、自适应巡航、交通拥堵辅助等主流辅助驾驶功能,而打灯变道、高速NOA、记忆泊车等更高阶功能并没有出现。
去年4月,前华为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苏箐曾谈到,ADS在新车上的导入周期至少要24个月;一般传统主机厂在单个车型的平均研发时间则在2-3年。
“用一年的时间推出两款豪华 SUV”,不止留给ADS的时间不够,连产品测试的时间或许都要压缩不少。再看这一次的A柱变形,或许是在成本和市场开拓欲望考量下的“变形”。
今年10月,据乘联会数据,问界M7的销量为5226辆,位列国内30万元以上的高端SUV中第9位,在高端新能源SUV中则仅次于特斯拉Model Y及理想L9。
当高速发展的进程遇到A柱变形,前有帕萨特口碑、销量一度陷入低谷,眼下问界M7会步入何种境地?有车以后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