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晚会将在明天拉开帷幕,曝光不合理的企业市场行为,旨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然而,这样一个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如今却有着一种“企业揭丑”的既视感。
任何一个细分市场的企业,总是会有一名“幸运儿”被3.15晚会“荣誉点名”,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汽车行业各大品牌同样如此。
![]()
3月,不仅是中国消费者维权呼声最高的一个月,也是各大车企提心吊胆的一个月,因为每年的3.15晚会汽车产品投诉都是“重灾区”,成为晚会的必点节目。
3.15晚会前夕,车企也是一顿猛操作,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旗下“问题”车型,以在3.15前夕强行“挣表现”。马拉车市查阅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的召回信息发现,3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便发布了5则召回公告,涉及品牌有北京奔驰、进口大众、雷克萨斯、保时捷、奔驰等多个品牌。
![]()
然而,3.15前夕车企的频频召回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固定”操作模式,以此来应对3.15期间的突击临检。全民消费者权益保护似乎也限定在3.15期间,“天天3.15”似乎成了一种期待。
正是这样的一种发展状态,3.15成了3月份全民关注的重心,而消费者维权呼声也是异常高涨,成为各大媒体曝光的焦点。
维权意识薄弱
中国消费者需要3.15
相对国外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中国消费者维权意识在3月份才会得到觉醒,而这也是为什么3.15期间维权呼声最高。
根据对中国消费者的了解来看,中国消费者对于维权存在金额等级之分,其主要表现在小金额商品权益侵害,一般不会追究商户或者企业责任,权当吃一堑长一智,花小钱给自己买个教训。
![]()
![]()
对于大宗商品消费权益侵害,大部分消费者会采取投诉、拉横幅、网上发帖、堵门等类似维权做法,做法相对激进简单,而且效果很一般。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消费者缺乏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
例如,2018年12月,贵州贵阳杨某某购买了一台价值600万的宾利新车,后发现新车存在维修记录,与贵州新贵兴宾利经销商对簿公堂,最终获赔11万元,成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中国针对消费者维权案例的监管主体各有不同,包括物价局、环保局、质监局等多个体系,整个消费者权益维护体系较为复杂,消费者的维权不能得到及时反馈,消费者维权信心降低。
企业违规成本低
中国车市需要3.15
除了国民维权意识比较薄弱之外,中国市场企业违规成本相对较低,难以给违规企业形成警示作用,或者是同行业警示作用。
![]()
大众“排放门”事件应该是车圈前几年的热点事件,然而大众集团因“排放门”事件,在多个国家地区接受了超高金额罚单。
在德国,布伦瑞克检方宣判大众集团承受10亿欧元罚金,其也是德国当局历史上开出的单一企业最高金额罚单。
在美国,大众集团同意支付250亿美元,以解决该公司因严重违规而引发的消费者和政府索赔。
同时,印度向大众集团开出约合7139万美元的罚款,大众集团因“排放门”事件,损失超过300亿美金。
![]()
![]()
除此之外,2014年丰田汽车公司因旗下车型油门踏板故障而意外加速,在美受到12亿美金处罚。现代起亚因夸大汽车燃油经济性,在美国也受到3亿美金的处罚。
在国内市场,2018年环保部对山东凯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和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违反大气污染防治制度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两家企业共计罚款超过3800万元,其也是环保部对车企开出的首张罚单。
![]()
相对国外上亿美元甚至百亿美元的处罚,国内监管部门对车企开出的罚单只能算是小数目,整个威慑性意义不大。比较之下,国内企业违规成本较低,中国车市也需要3.15。
马曰:面对层出不穷的缺陷汽车产品,消费者不仅要在3.15期间发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应该选择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车企则应该加强自律,向市场投放优质产品;对于政府监管体系来说,应该提高企业违规成本,让企业不敢违规;相信在消费者与监管部门的双重监督下,中国消费者和中国车市都不需要3.15了,因为天天3.15。